《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十讲:癸
今天,我们讲的两个话题是:
第一个: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第二个:解读十天*第十位:癸。
第一个话题: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我们可曾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 为什么先秦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如此的睿智深刻,生命内在似乎充满了活力,以至于百家争鸣、诸子并出?
- 为什么秦汉以后就少了呢?
- 为什么到了今天就更不行了呢?
我们的思想似乎禁固住了,没有了创造性。有位老师曾经说: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学问是“淌”出来的;三代的学问是“长”出来的;汉唐的学问是“嚷”出来的;宋、明的学问是“想”出来的;清以后的学问是“仿”出来的;建国以后的学问是“装”出来的。
学问能自然流淌出来,是因为积淀深厚;能一嗓子嚷出来,是因为金戈铁马、内力强盛;冥思苦想出来的也还不错;但到了装出来这一阶段,真学问也就出不来了。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之后,对于现如今汉字的“简化”我还是有些担心的,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面对。简化字固然有它便于认读、记忆、书写的优点,但会不是因为“简化”而丢了更为重要的“内涵”呢?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恰恰都保存在这些“内涵”之中。我不是提倡复古,而是讲“寻根”,寻找我们近代因为物质文明的落后,而被丢失的民族的文化之根。
汉字的字形,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真(楷)、草、隶等等的变化,其中根本性的、大的改变只有两次。
-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汉字由篆变隶,脱圆为方,变成方块字。大篆是圆体字,用的是弧形的曲线;小篆虽然趋近方形,但笔画仍是曲线。比如,大篆体的“日”字是个圆圈,中间有一点,它保留了最初造字时太阳的象形元素。隶书,则变圆为方,变成了现如今我们常见的方形的“日”。这样一来,文字原本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曲线,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直线,立体的“天圆”没有了,思维被规矩在“地方”上,但表达字意的元素都还在,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被降低一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