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熟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他的孪生兄弟: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这是王翰的《凉州词》。
秦中地区大概早已是百花争艳、千里莺啼了吧?
而塞外,却依然是北风凛冽,黄沙漫天。入夜了,战士们听着用胡笳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浓浓的思乡的情意。
两首诗都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但如果只读第一首,一种豪壮放达、视死如归的气息铺面而来,让人不知不觉间想到了丈夫意气,想到了立功边塞。
可是读罢第二首,才知道战场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也有几分柔情。
老熟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他的孪生兄弟: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已经太久太久了,有好多人和事都不再是从前的样子。唯有门前那镜湖中的一池碧水,每当春风徐来,荡起的水波和五十多年前是一模一样的。
也许是第一首更容易理解,所以入选了中小学课本,可我总觉得第二首读来更深情。
第一首里就有了对比,变白的头发和不变的乡音。变与不变,皆来自诗人自己。
可是第二首,变了的人与事,不变的镜湖水,在我看来,更能体现出别离的经久和人世的沧桑。
老熟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的孪生兄弟: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是刘禹锡的《秋词》。
山光越来越明亮,水色越来越澄净,大多数树叶都从碧绿变得萎黄。却也有那么几簇,变成更加夺目的红色,在一片枯败中显得格外耀眼。
登上高楼,清气入骨,让人顿觉爽意。不像浮躁的春,使人狂妄。
如果只读其一,我们可以知道刘禹锡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知道秋天在与众不同的刘禹锡眼里美妙无比。但却不知道这“秋日”到底在何处“胜”了“春朝”。
其二给了完美的解释。这出众的地方大概就是:天气转凉后带给人的冷静;几片红叶展示出来的不屈;以及,秋高气爽里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