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万籁俱寂。刚下过雨的北京街道上没什么人,湿漉漉的地面在月色的映照下反射出银光,小区门口的收发室里大爷打着盹儿,窗户上贴着一张打印过的 A4 纸:疫情期间,外卖走南门。
整条街都是黑的,但是转过一个拐角,就能看到一家灯火通明的 7-Eleven,牌匾上的红绿条纹发着醒目的光。减肥节食痛苦不堪的阿风穿着睡衣下楼,闪去 7-Eleven,门口的铃铛响了两声,再次响起的时候,阿风带着一小盒芝士蛋糕走了出来。
这是北京一家便利店的凌晨三点,同样的情节发生在24小时的每一刻里。
前段时间北京便利店上了热搜,有网友说北京的便利店数量远低于上海等地,这是城市规划造成的结果,不是年轻人喊着“便利店多一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事实上,中国的便利店整体都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作为某种“舶来品”,它已经为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太多便利。
便利店起源于美国,后被引进日本,在加入了日式饭团、关东煮等亲民地域化特色的食品后,在日本站稳脚跟,先后出现了 7-Eleven、全家和罗森等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在日本,平均每2000人即拥有一家便利店,提供的服务除基本的商品零食外,还包括邮寄、复印、传真、药品、快递、礼物包装、预约体检和缴水电费等。
更为年轻人所喜爱的原因是,大部分便利店提供热食,可在店里就餐,这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在不知道午饭吃什么时,最常有的选择之一。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以90、95后为代表,相较于动辄去大型超市购买生活物资,他们更喜欢去便利店里随便逛逛,挑一瓶低脂的酸奶,全程不需要讲一句话,就可以完成购物行为。而在这种喜好的背后,有着看似直接却又缜密的逻辑关系。
我们为什么
更喜欢「便利店」?
我们为什么喜欢便利店?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便利」。
在国内的大部分便利店里,你都可以找到品类齐全的食物,包括咖啡与三明治、经典口味的泡面、韩国的果汁啤酒、进口的小熊软糖和热乎乎的包子与便当;生活所需品也很全,小到牙膏牙刷,细心到防晒面膜,可靠到避孕套……几年前,北京的 7-Eleven 甚至一度卖过海底捞红油口味的关东煮,虽然一个月后下架了,但这代表了便利店在提供便利上的更多可能。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便利店情有独钟,因为它独特的「氛围感」。
统一装修的店面、固定尺寸的货架高度、清晰明了的价签,加上分量刚刚好的一盒小吃,代表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独居、偏好小份、快捷购物,而且什么都可以买到。
在大厂做运营的小赵是典型的便利店爱好者,不管是去到哪个城市的哪家酒店,她都会先搜索最近的便利店,确保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可能喝到无糖可乐。小时候老家小区的小卖部充满了人情味和市井气,可惜的是,你永远不知道店里的雪糕有没有绿色心情,可乐卖的是百事还是可口。
而这个问题在标准化、统一化、流程化的便利店面前,迎刃而解。便利店成功地管理了年轻人的购物欲期。是的,这一届90后在日常消费这件事上厌倦了惊喜与惊吓,他们只想顺顺利利地买到想要的东西。
同时,还有人喜欢便利店的「新鲜」。
媒体人麦麦因为工作原因作息颠倒,在他充满胃口的时间段,各大餐厅都已经打烊,超市也都关门了,但 7-Eleven 还坚挺着。毕竟店名 7-Eleven 的由来就是指从早上7点营业到晚上11点,后来更是人性化的变成了24小时。
于是麦麦养成了凌晨2点遛狗的习惯,他牵着小白狗优哉游哉地晃到小区200米外,这是最佳时机,几分钟后,他就会见到正在货架上补货的便利店工作人员,和刚刚上新的便当与水果。
这座城市可能有6345287种活法儿,而便利店负责提供永不下线的那1个选择。
一个包子引发的便利店深思问题来了,便利店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当然不是,甚至在所有超市里都有发生的客诉事件,便利店同样拥有。朋友晓桐前段时间把小区旁边的便利店给投诉了,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包子引发的血案”。
晓桐跟售货员说要一个鲜肉包子,但是咬了一口发现是香菇的——这里要说明,“香菇鲜肉”和“鲜肉包子”是两种口味。晓桐不乐意了,他说我不吃香菇,售货员也有点不开心:你又没说你不吃香菇。在一番拉锯后,售货员说那再给你拿一个鲜肉的吧!
晓桐说:行吧。然后咬了一口,是香菇鸡蛋的。
这下晓桐彻底愤怒了,“如果我是一个香菇过敏的人,我现在就在医院了。”他百度了 7-Eleven 的总部电话,站在便利店里把这一个价值2.5元的包子事件原原本本讲给了总部,说到动气处,他对电话那头说:“我可能再也不会来 7-Eleven 了。”总部很抱歉,安抚了他的情绪,反复强调会处理这件事,并给了晓桐一张10元优惠券。
这次投诉事件的具体处理方式晓桐不知道,可能开除了店员,也可能调了店。总之,他在家楼下的这间 7-Eleven ,再也没有见到那个犯了错误还振振有词的售货员。
虽然包子伤了晓桐的心,但也让他松了一口气:好险,他心目中的便利店没有变。便利店可以反馈与投诉,象征着这个品牌与企业的靠谱,让一切都有规章制度,有反馈渠道,要好过我们和某个超市的店主进行无意义的掰扯。
晓桐最后总结道:“本质上,我觉得是因为我不想与超市老板进行人情社交。我在便利店买东西,但我不想跟任何人成为朋友。”而这一切,只要你不想,便利店的店员就不会对你开展任何超过“有会员吗”“这里扫码”之外的对话。
便利店的冷漠,让它变得更可亲了。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有的便利店里设有洗手间,你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进去上厕所,如果感觉不好意思,出来时买一瓶水或一袋糖果,都要好过你在马路上焦急地搜寻却又张不开嘴。
这种把人与店之间的交易变成符号与模型的特点,精准地击中了当下部分年轻人对亲缘关系的回避。“我们就事论事,这个包子不对就是不对,其余的没了。”
当我们在找便利店时,我们在找什么?老家楼下的小卖部代表了邻里的人情味,那么便利店对于年轻人来说代表什么呢?
富有质感的店面和细致小巧的包装,负责给购买者营造精致生活的氛围;流程化的路径和自选模式,负责给购买者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与交谈;稳定可靠的货源,负责提供安全感;全天24小时的营业制,则负责陪伴。
我们永远不能小觑一个全天候在线的设施能够给人带来的心理安慰。就好像游戏里的“回城”按钮,你知道有一个地方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它都会在那里。这是超脱了实用性之外的情绪价值。
不论是否有伴侣,年轻人们都在享受着逛便利店的乐趣。两个人一起去,消磨时间的同时模拟了家庭生活的细节;单身的人走进去,可能只是一句“关东煮要汤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都会在便捷的同时有自己被认真对待的动容。
我们因为它的便利喜欢它,但又绝不仅仅是因为便利。
便利店也好,或是盒马、山姆,情况大差不差:商品种类可预期,同种口味稳定,质量不符可投诉。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是谁,进到了店面里面都是同样的一张脸。
事实上,便利店并不是最简的零售模式。在国内线上支付如此发达的背景下,一些无人便利店陆续有在试行。或许未来,便利店会成为一间没有人的玻璃房子,里面货品琳琅满目,只有扫条形码和付款成功的声音。
而在当下,便利店的意义不仅是一家零售商店,更是都市里24小时在线的灯火、巷陌里为你救急的百宝箱、永远不会跌破期待的安全牌,和孤独时一人食也无碍的小餐桌,便于你从人海来,再入匆匆人海。
本文转载自:GQ实验室
编辑、撰文:王火火
插画:一亖丗亖一
视觉:a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