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果酸之父Van Scott 和Dr. Yu在1974年发表了那篇经典的果酸换肤文献之后,刷酸变成了皮肤医学界非常通用的一种治疗手段。
皮肤科医生也不断地探索刷酸能够做的事情,从一些严重的皮肤疾病到提升改善皮肤的小毛小病,刷酸都能完成。
尽管家用护肤品的各种酸,算上进口的一些产品,浓度多数在20%以内,和专业刷酸动辄40%~70%的浓度差很远。
但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文献的资料都表明,它们大体可以实现这些效果:
- 表皮效应:促进角质层剥脱,减少痤疮和出油的状况,也可以让皮肤变得更加细腻和光滑,对一些色斑也有改善,长期使用也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越刷越厚);
- 真皮效应:浓度高的酸,可以激活皮肤的损伤修护机制,所以能促进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糖胺聚糖等结构成分再生,因而也有抗老的作用,国外常用来解决光老化的症状。
因此,要是各位小伙伴有类似的需求,刷酸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使用含有酸的产品时,和那些多肽、透明质酸、XX提取物不一样,酸对皮肤有破坏性的作用,一定要“有礼有节”,并且“知己知彼”,比如:
- 对自己的肤质和耐受度要有准确判断,可以用一些问卷或者皮肤检测的设备来辅助判断,敏感肌、玫瑰痤疮、容易泛红的肌肤就不要去尝试刷酸了;
- 对产品里面的酸的种类、pH以及其他辅助的原料都要了解,不同的酸、pH以及成分搭配,都会影响产品的效果和刺激性;
- 刷酸的期间,千万不能忘记防晒和修护的步骤,并且随时观察皮肤的情况,灵活减少酸的使用频次和用量。
在常见的果酸家族里面,乙醇酸和乳酸的分子量比较小,渗透性比较好,效果相对突出,但同时刺激性也是最大的,许多人用着容易翻车。
对于新手来说,除了那些新型的多羟基酸(乳糖酸、麦芽糖酸等)之外,果酸家族里面的奇葩——杏仁酸(Mandelic Acid),由于其稍大的个头以及独特的亲脂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