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型,“喜欢”晚睡,晚起,并在白天晚些时候和晚上进入最佳状态,人们常用夜猫子称呼这类人。
这两种极端类型昼夜节律“时差”介于2到12小时之间。
中间型,或灵活性,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睡眠“习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或适应性。
调查发现,人群中大约40%的成年人被归为以上两个极端类型,而60%属于中间型。
熬夜的界定因此,“熬夜”并不单纯是入睡时间的问题,也在于自然昼夜周期是不是与每个人的时型同步,因而对于不同的人,熬夜的具体时间界定并不一致。
对于多数的中间型来说,晚于23时入睡就属于熬夜。
对于夜猫子型来说,需要晚于24时,甚至凌晨1、2点才能算是熬夜。
而对于早晨型的人来说,晚于22时,甚至21时就算是熬夜了。
熬夜有什么危害?熬夜的危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长期健康影响:长期熬夜,体内生物节律与自然界不同步,会影响身体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力等系统陷入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某些癌症,以及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等。
身体和工作状态的影响:熬夜造成睡眠不足的即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情绪、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影响。
由于熬夜造成的主要是不断积累的短时间睡眠不足,医学上称为累积性轻度部分睡眠剥夺,主要影响体现在工作状态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睡眠不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研究证实这种睡眠不足可以显著影响人的认知功能。
最大的影响是注意力的破坏,表现在白天警觉性下降,精力不集中,瞌睡。
其次是执行功能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方面。
熬夜对不同时型个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别。
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不仅决定于总的睡眠时间,还决定于测试时间是不是与不同时型人最佳状态时间同步。
当测试时间与个体警觉性高峰同步时,认知表现更好,这被称为同步效应。
既然熬夜对不同时型个体的影响不同,因此,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质来适当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获得最好的健康和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