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自己身上的缺点,怎么改掉自己的缺点不足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23 15:12:59

如何改变自己身上的缺点,怎么改掉自己的缺点不足(1)

扭转“完美型人格”:接受平庸的自己

很多人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比赛,所以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生的这场比赛中获得成功,变得优秀、卓越,所以很多人害怕平凡,尤其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平庸也许就是他们最大的噩梦。

虽然每个人都有美好的追求,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完美,但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即使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要学会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接受平凡的自己。但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让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在面对不完美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泰然处之,而是患得患失,陷入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但是平凡就代表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

平凡不是失败也不是碌碌无为,而是一种对人生更平和的追求方式。平凡并不是一无所获,我们在平凡中不断努力也可以让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点点走进自己的生命里。一个人真正变得成熟是从接受自己平凡的那一刻开始,能够接受平凡并享受它,才能学会与自己的人生和解。

乔欣虽然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在人生的感悟中也接受了平凡的自己。

乔欣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一向自律、严谨。受父母的影响,乔欣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从小乔欣就知道用名人名言激励自己,还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将来的我注定不凡!”

读书时乔欣的梦想是考上北大、清华,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着精密的实验,用自己的实验成果改变世界。但是18岁的时候乔欣只考上一所普通的大学,学了一个普通的专业。毕业后,她自然没有成为自己梦想中的科学家,而是在一家公司里做一份普通的人事工作,平时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招聘,即接待和面试那些应聘人员。

乔欣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她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也帮公司招聘了很多优秀的员工。但是对乔欣来说现在的生活太普通,和她的理想差距太远了。她觉得自己不应该过这种平凡的生活,但是她已经无法重拾自己的梦想,所以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是,孩子并不愿意接受乔欣的高压教育,经常跟她对着干,还经常逃补习班的课。因为乔欣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搞得家里争吵不断。后来丈夫看不过去了,劝乔欣:“我们两个做父母的都是普通人,何必要求孩子一飞冲天呢?你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你应该多关心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乔欣听了丈夫的话,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历程。她发现自己确实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拔尖的学习成绩,没有独特的工作,但是自己的家庭也算和谐温馨,何必为了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打碎眼前的幸福呢?

乔欣终于承认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她为生活忙碌,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她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而平凡,是绝大多数人的本色。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成功的人不过是凤毛麟角。像乔欣一样承认自己的平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也许还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我们为什么那么害怕平凡,因为有时候我们对“不平凡”的追求不仅来自内心,还来自外界的压力。社会对成功的评判裹挟着我们不停地追求完美,但是作为平凡的一员,盲目地追求成功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有懂得放弃虚无缥缈的完美,我们才能在平凡中感受到真切的快乐。

1.接受自己的平凡

也许“不平凡”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它只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主观定义。但是幸福不只有成功这一种,温馨的家庭、喜欢的工作、知心的朋友都是属于普通人的幸福。

即使我们一时无法转变思想,还是不甘于自己的平凡,也要学会慢慢地调整心态,换一种更为平和的追求成功的方式,也许在慢慢积累中,想要的成功也会一步步实现。

2.勇敢面对挫折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正是生活中的挫折让我们在纠错中一点点成长,最终成为强大的自己。所以,无论是事业不顺,还是生活中的坎坷,我们都应坦然面对,积极改变,挫折带给我们的历练是宝贵的财富。

构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连续体”

认知连续体是工程心理学里的一个理论,指决策过程是一个从直觉到分析的认知...

简单来说,人类做决策就是从简单直觉到高水平分析的过程。前文提到,完美主义者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对事情的评价容易走极端,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是好就是坏。但实际上,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属于“不好不坏”的中间地带。

认知连续体理论引导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让自己对事情的评价更为客观,更合乎理性。

罗安就是一个从极端思维走向客观的典型。

罗安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教授,在古代文学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罗安的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在古代文学领域有所造诣,于是对他的语文水平要求非常高,甚至要求他的语文成绩必须是全班第一。但是罗安对语文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相比较而言他更喜欢数学。因为数学老师不仅风趣幽默还喜欢鼓励罗安,不像父亲只会打击他。

虽然罗安不喜欢语文,但是他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因为在父亲的影响下,罗安也有了“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如果他的语文没有考第一名,就意味着自己的语文没有考好。

渐渐地,罗安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导致他虽然很喜欢数学,但是读大学时还是选择了文学专业,因为他的数学并没有考到第一名。这种思维让罗安很容易走极端,所以他在读大学时没交到什么朋友,因为他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每次跟别人沟通时都觉得自己没有表现出最好的状态。罗安慢慢失去自信,变得内向起来。

还好罗安的母亲一直比较支持他。母亲的教育理念跟父亲不一样,她一直教导罗安,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就好,世界上的事不是只有好跟不好两种判断。罗安在交友中遇到挫折时,母亲也是这么教导他的。在母亲的鼓励下,罗安获得了一点喘息的机会,告诉自己虽然没有做到最好,但也不是最糟糕的。罗安也慢慢摆脱了父亲那种完美主义带给自己的影响。

罗安“两极化”的认知模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最后他摒弃了这种思维模式才没有陷入完美主义的旋涡。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认知连续体技术的实用方法。认知连续体技术主要用于矫正黑白思维或两极化思维,因此在操作中需要用一个坐标轴来表示黑白思维的两极观念。

1.画一个糟糕的指数坐标轴

首先画一个带刻度的坐标轴,坐标轴刻度范围为0—100%。100%表示最糟糕的情况,0表示一点也没有,中间的数值表示糟糕的程度。

2.分析目前糟糕的指数

对自己面临的糟糕情况估计一个分数,然后在坐标轴上相应的位置做一个标识。

3.找出一件更糟糕的事

假设一个比目前更糟糕的情况,并对更糟糕的情况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评分进行调整,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对事情糟糕的情况评分偏高,需要调低一些。

4.重复第三步

重复第三步操作,不断给出比刚才糟糕的情况更糟糕的情形,然后评分,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评分。经过很多次重复后,最终的结果也许没有那么糟糕,你会对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更合适的定位。

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身上有价值的部分

完美主义者经常会“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身价值。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实现自己设定的高目标,他们还会因为所谓的“失败”贬低自己。

这种自我评价方式不仅是武断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不犯错,即使最优秀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最优秀的演奏家在演出时也有可能出现小的失误,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小的失误而忽略演奏中出色的地方,也不能因为一个小的失误而否定整场演出,更不能因为这个小的失误否定演奏家的价值。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基于自我意识的评价。那些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的人在出现失误后,会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纠正。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儿不完美就否定自己,而是会在不完美的表现里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满足感。所以,一个人的价值并不由是否成功来决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既包括个人的成功,也包括自我的实现,既包括个体人生目标的实现,也包括对社会的贡献。

而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波折,经历许多次失败。如果失败一次就否定自我价值,那么我们有可能永远无法成功。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自我,才能在失误中不断进步,离成功越来越近。

肖铭就曾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

肖铭是从小城镇出来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但是走进大学校园的肖铭却发现大学生活对他来说却成了自卑的开始。

肖铭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全校第一,他对自己的成绩一直自信满满,但是到了大一的第一学期,他成绩急速下滑,连班级前10都没排进去。从那以后,肖铭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觉得成绩不好,自己也没什么价值了。肖铭开始变得自卑,跟同学交流时说话声音很小,还怕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

自从进入大学后肖铭的归属感就很低,陌生的环境加剧了他的焦虑情绪。因为他不善交流,也不愿意跟人交流,所以他无法从外界获得有效的帮助,慢慢变得有些自我封闭,一头埋在学习里。但是肖铭的学习方法比较死板,他认为只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但是事实不如他所愿,努力了一学期后,肖铭的成绩进步并不明显,因为他不愿意涉猎书本以外的知识,所以整体分数不高。

大二时,肖铭的情况变得更严重,自我价值感也降得更低,每天的情绪都很低沉。辅导员发现了他的情况,开导他说:“一个学生的自我价值不完全取决于成绩,你也不应该把大学当成一个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大学培养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只有让自己全面发展,大学教育才有意义。”

肖铭听了老师的建议,开始试着加入社团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参加社团活动后,肖铭交到了更多的朋友,跟朋友一起参加的活动也让他增加了自信。虽然自己不像以前那样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但是期末考试时,肖铭发现自己的成绩竟然提高了。

肖铭不再动不动就否定自己,充实地过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后,肖铭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他吸取以前的教训,再也不因为一点儿小错误就否定自己的价值。

肖铭的自我价值感低是因为陷入了一个误区,即一个人必须足够优秀,有很多优点和成就,自我价值感才高;一个人如果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自我价值感就低。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实际上,自我价值感的高低,虽然与个人的成就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尊重自己、爱自己。

我们该如何提升自我价值感呢?

1.学会内观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产生价值感低的原因,这时可以试着回想那些让自己特别介意的人或事,总结自己在事件中的感觉或者表现。当你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时,就不会让这些事困扰自己了。

2.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提升自我价值感。写下几个自己可以完成的简单的目标,在完成目标时打钩,可以提升自信。也可以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写下一天中值得骄傲的事。还有,做任何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是简单的事,只要努力了也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感。

扭转“低自尊人格”:你不必盲目迎合他人

低自尊者一般都缺乏基本的自信,自我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且不太相信对自己的判断,对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

自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期望、行动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高自尊的人自我认可程度很高,有很强的自信心,倾向于把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低自尊的人恰恰相反,他们自信心低,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把事情往坏处想,而且付出的努力较少。低自尊者的自我评价往往很低,他们认为只有低的自我评价才能安心地生活,骄傲与满足会让他们感到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也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无法享受人生。

通常低自尊的人会过分专注不被接受和拒绝,这又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自尊,形成恶性循环。低自尊的人会抗拒变化,也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正面反馈。所以,当他们面临的任务充满挑战时,他们通常不愿付出努力而是选择放弃,因此他们在学业、事业中取得的成功也较少。

安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低自尊者。

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安安从小跟着外婆长大,所以她跟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安安的外婆曾经是一个小学老师,因此对安安极为严厉。有一次,安安打碎了一个盘子,被外婆罚站了一下午。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安安变得很没有自信,就算自己取得了好成绩也不敢炫耀,因为在外婆看来那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安安对自己的好成绩感到自豪,下一刻她就会担心如果下次她考得不好该怎么办?

上大学时,安安的专业成绩不错,还在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老师们都对她很赞赏,鼓励她去读研。但是安安想的不是自己有多么出色,而是开始焦虑,如果下一篇论文不能发表该怎么办?

工作后,安安也不敢坦然地接受上司的表扬。有一次,她在年终获得了优秀员工,上司很高兴,让她在年会上发表感言。结果安安没有提到自己的成绩,反而不停地检讨自己,说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安安只是谦虚,后来发现她是在认真检讨就有些尴尬,觉得安安在含沙射影地说自己。之后,安安跟同事间的相处就比较尴尬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该不该表扬她。

没多久,安安就辞职了。但是,她在新公司里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低自尊让她不能如实地反映真实的自我状态,即使她表现得很好也不敢表现出自己的自豪和满足感,同事们都觉得她有些奇怪。于是,安安在新公司里也面临人际关系的危机。

安安的一系列表现都是低自尊造成的。低自尊的人容易对自己抱有负面的看法,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所以充满被动和疲倦感,无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1.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改变情绪

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不论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我们都无法让情绪消失。所有针对情绪问题的措施都只能缓解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而问题才是情绪产生的关键。

所以,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列出来,一条条改正。比如你不擅长交际,就可以从简单的事做起,学着微笑与人交谈。如果没有自信,就鼓励自己多表达,当你获得的肯定多了,自然就会变得自信。这样慢慢改变,总有一天你会变成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从根本上解决低自尊的问题。

2.学会接受正面反馈

低自尊的人通常不愿意接受批评,觉得批评就是在攻击自己,即使是正面反馈他们也不愿接受。为了避免被批评,他们还会用批评别人来取胜,因而常常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但是只有接受正面反馈一个人才能持续进步,提高自己。所以,不要把别人的意见都理解为攻击,正确地看待批评,让自己听取有益的建议,才能让自己在进步中提高自尊。

悦纳自己:接受真实而有瑕疵的自我

有强烈自我价值感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可以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这也是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的最大区别。高自尊的人一般自我评价比较高,他们懂得欣赏自己。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和任何一个人都不同,所以不能用恒定的评价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有没有价值。

那些不能正视自己的短处和缺点的人大多是因为过分追求完美,所以对自己的能力持谨慎态度,这就容易导致对自己的缺点过分敏感。另外,对自己的缺点敏感也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一旦达不到自己定的高标准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这很有可能会导致自卑,使其变成低自尊者。

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做错的时候,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或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的价值。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短处,也应该注重自己的长处,因为长处才真正代表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可以给人带来自信,而强烈的自尊心有助于发挥潜力,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想要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

安捷就是一个典型的高自尊者。

安捷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中长大,从小父母就不怎么约束他,甚至鼓励他做的一切决定。这让安捷变成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从小他就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安捷的自信也不是盲目的,他确实是老师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奇思妙想很多,有时候还能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所以,几乎每个老师都很喜欢安捷。过度的自信也曾让安捷吃过苦头。在一次期末考试前,爸爸要去安捷很向往的一个城市出差,安捷非要请假跟着爸爸去玩。爸爸担心他的考试,一直没答应,直到安捷保证自己能考第一名,爸爸才答应他。

但是那次安捷并没有考第一名,而是考了班级第五名。不需要爸爸妈妈提醒,安捷整个寒假都埋头学习,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优秀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安捷虽然受了打击,但是父母都没有批评他,而是安慰他,受点挫折就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就能继续进步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安捷的心态一直是自信而健康的。长大成人后,他也一直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真实而有瑕疵的自我,只有懂得爱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安捷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不要去追求尽善尽美,因为缺陷始终存在。接受缺陷才能真正地接受自己,接受现实,这也是消除负面情绪、改变自卑心理的途径之一。

1.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个性和天赋,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更尊重自己。了解自己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列出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和事,明确自己真正喜欢的、需要的是什么。尝试参加不同的活动,确定自己的情感需求类型,发现自己喜欢和讨厌什么样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我们还可以试着记录自己的感受,敞开心扉,诚实地与自己交谈。在遇到问题时冷静下来,向自己的内心征询建议,明确自己应该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哪儿。

2.尊重自己

我们可能不会对别人恶语相向,贬低别人,但是我们有可能贬低自己,看轻自己,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希望自己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对自己的错误会过分敏感。但是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轻易地看轻自己,那样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你感觉更糟。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多关注自己取得的成绩,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和评价。

3.锁定目标

一个人的自信往往源于自己的进步,即使是在错误中产生的进步也可以提高自信心。所以,不要关注自己不能改变的地方,而要把精力放在那些可以改变的地方。花时间仔细考虑自己最想提升的地方,并记下自己的进步,哪怕很小的进步也是值得鼓励的。一个人只有提升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尊重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自我批评:坦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完美主义者一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为这和自己追求的完美相悖。完美主义者也会进行自我批评,但是他们的自我批评是因为没有完美目标的一种自我否定,而不是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一种客观认知。

因为完美主义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考虑消极的后果,所以容易从积极追求完美过渡到消极完美主义。比如一个人想要减肥,却因为对完美的身材要求太高,减肥过度损害了健康。这就是完美主义导致的消极后果。

面对这样的失败结果,完美主义者就会进行自我批评,对自己的过失产生懊恼或内疚的情绪,认为自己愚蠢或没有价值。但是,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一件事即使结果是完美的,也不代表中间过程不出一点差错。错误可以让我们学到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一点儿小错误并不影响我们的人生价值。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代表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但并不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反而是拥有健康自尊观的证明。

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要原谅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否定自己,因为行为和自我价值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但不要为过去的错误感到内疚。愧疚感不会改变过去,也不会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所以没必要耿耿于怀。

怡然是一个有点儿自卑的女孩,一直都很害怕面对自己的缺点。

怡然读大学时申请了贫困补助,因此一直有些自卑,怕同学们看不起自己。她平时跟同学们的交往也不多,因为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所以大多数时间她都是一个人来去匆匆。怡然从一个小山村到大城市来读书,要适应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她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个花花世界,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打工上。怡然也没有很多时间跟室友们相处,在她看来,自己跟室友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室友的家庭条件都不错,每天聊的都是电视剧、化妆品、恋爱之类的话题。怡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没机会去谈恋爱,所以她从不加入她们的话题。但是怡然不知道,在室友眼里她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女孩,平时不跟她们聊天肯定是觉得话题无聊。但是因为自卑,怡然不怎么跟室友们交流,自然也不知道大家对她的肯定和赞赏。

怡然作为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读书对于她来说是唯一的出路。怡然顺利毕业后,带着名校的光环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她还是习惯和他人进行比较,因为自己的自尊心总是隐隐作祟。

工作后,怡然还是有些自卑,犯了一点儿小错误就胆战心惊。直到有一次,上司跟她谈心时对她说:“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聪明努力,有上进心,就是太害怕面对自己的缺点。缺点并不可怕,改正就好了。如果你一直逃避,不敢坦然面对,那么就永远改正不了。”

怡然听了上司的话,知道自己还是没有摆脱自卑的影响。她怕同事看到自己的自卑、胆小,所以一直逃避自己的缺点,凭空增添了很多烦恼。经过上司的开导,怡然稍微想开了一点,她学历好又聪明,为什么不把精力都花在工作上,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呢?每个人都有缺点,别人都能坦然面对,她一定也可以。

怡然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是因为特别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好的一面。对“好”的执着,让她的自我价值评价出现了偏颇,认为只有“好”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当她有缺点、出现问题、比不上别人时,就会选择逃避,缺点也就成了她最害怕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缺点并不可怕,而且是必然存在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呢?

1.不要逃避

既然缺点是客观存在的,即使自己不想面对也不能逃避,那还不如坦然面对。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意识地慢慢改正,这样一来,缺点也会慢慢变成自己的优点。

2.试着改变

一些小的缺点可能不需要改变,但是如果自己的缺点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比如导致自己在工作上出现重大的失误,那么就要下定决心把这个缺点改正。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也许会接触一些新知识,从而收获一个崭新的自己。

3.尝试去做自己没做过的事

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最直接的原因是胆小,要改变自己就要大胆地尝试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或是不敢去做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去旅行,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在公司年会上表演节目等。这些尝试都可以消除自己心中的“恐惧”,那么直面自己的缺点也就不是难事了。

学会“内省”:找到自我完善的途径

内省是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研究方法。内省法又称为自我观察法,是对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因为内省的主观性,心理学界也长期存在它是否客观、是否可靠的争论。另外,内省也可以看作自我反省,类似儒家强调的自我思考。

自从构造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直接经验后,内省法便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行为主义心理学否定了对意识经验的研究,等于完全否定了内省法。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意识又被带回心理学中,自我观察法重新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获得了新的发展。

内省法早已有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提倡内省以观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儒家从曾子开始便很注重这种内心的道德修养。曾子要求人们“内省”“自论”。

内省是自我认识的一种途径,对研究人的心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心理活动联系紧密。但是,人的自我观察是主观且不全面的,因此自我观察法必须跟其他客观研究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内省法有两种方式:

1.自我观察法

自我观察法也叫自我内省法,是指个人凭借非感官的知觉审视其自身的某些状态和活动以认识自己。

2.实验内省法

实验内省法要求被测试者报告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心理学结论。在心理学研究中通常采用后者,因为后者相对来说更加客观。

安芸就是一个不懂内省的人,凡事都只会从别人身上找问题。

安芸最近打算辞职。因为跟同事之间发生了一个小矛盾,她就觉得自己每天上班都心情沉重,觉得工作没意思,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不如辞职。这已经是她毕业一年以来换的第三份工作,朋友让她冷静一下,毕竟总是换工作对自己的发展不好。但是安芸也听不进朋友的意见,还跟朋友吐槽公司里的各种问题,比如领导严苛,同事不好相处,客户比较难缠,等等。总之,说来说去都是别人的问题。

朋友忍不住问她:“你自己就完全没有问题吗?”

安芸为此还很生气,觉得朋友居然质疑自己,也算不上什么好朋友。朋友觉得安芸遇到问题从来都是抱怨别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劝她。

其实,安芸读书时就是这种性格,她那时候就喜欢让室友帮忙带饭、签到。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跟她交朋友了。安芸的人缘越来越差,但是她不反思自己,反而四处宣扬室友孤立她,搞小团体主义。别人帮忙时,安芸从不心存感激,一旦别人不帮忙,她就开始抱怨别人。安芸就是这样一个不懂反思的人,永远盯着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所以,安芸的朋友越来越少,她还觉得是别人不好相处。

安芸就是一个不懂得内省的人,遇到问题总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从不反省自己,还总是第一时间为自己找理由开脱。

一个不懂得内心的人是无法进行自我完善的,因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懂得吸取教训。遇事不推诿,先学会内省是植根于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善于自省,才能少走弯路;学会自省,才能不被蒙蔽,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下面分享几个自省的小方法:

1.从小事开始反思

持续地从日常工作、他人经历和书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反思习惯性防卫、跳跃性假设以及不好的习惯、情绪、思考的过程。

2.事后立刻反思

工作中的反思是为了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工作顺利开展,而生活中的反思是为了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要养成事后立刻反思的好习惯,不让问题过夜,及时反思,及时改正,这样对提升自己更有帮助。反思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将过去的得失经验运用到将来的生活中。

3.记录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

通过分类记录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让自己有条理地思考。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也许可以事半功倍。

奖赏效应: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庆祝

奖赏效应是一种正性强化效应。简单来说,当人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后,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这会促进人的认知能力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因为“奖赏”信号会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思维更活跃。

奖赏会让人感到快乐,因为奖赏意味着被关注、被认可,可以让个体获得满足感。白灵就是在父母的鼓励中长大的,所以她深刻地体会到奖赏的重要性。

白灵的母亲是一个幼儿园老师,出于职业习惯,她善于观察孩子的进步,并不吝啬表扬。每次白灵取得好成绩或者帮忙做家务,母亲都会奖赏她,比如给她买喜欢的零食、玩具或者衣服。每次白灵考了第一名,母亲会和父亲一起帮她举办庆祝活动,让她体会到家人跟她一起分享快乐的仪式感。

白灵小时候,母亲为了表扬她的进步,还专门给她买了个存钱罐,每当白灵学习有进步或做好事得到认可时,母亲就会给她不同的奖励金。这个存钱罐是属于白灵的,里面的钱她可以自由支配。白灵可以选择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把钱存起来当作自己的小金库。

因为父母的鼓励教育,白灵学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努力就会有收获。因此,从小到大,白灵都不用父母督促,会主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因为这个好习惯,白灵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后来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她知道自己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父母的鼓励,所以一直很感激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奖赏效应可以激励一个人的行为,产生良性循环,把一个人的潜力释放出来。白灵就是因为获得父母的各种奖励才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奖励不一定需要别人给予,我们也可以奖励自己。根据奖赏效应的原理,下面跟大家分享三个自我奖励的方法。

1.自我奖励法

不论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可以刺激大脑发送“奖赏”信号,让人感到快乐。所以适时地给自己一个奖励可以刺激大脑,促进良性循环。

因此,当你完成一件事时可以选择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你花很长时间完成了一个重要的项目,或者按约定计划完成了减肥目标,这时候就可以奖励自己一个想要的礼物。

2.食物刺激法

我们还可以用美味的食物来奖励自己,比如让人感到快乐的甜食。甜食是能让人感到幸福的食物,因为甜食中的糖分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传递愉快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奖励自己吃一顿向往已久的大餐,和要好的朋友一起享受美食,好好慰劳自己。

3.精神奖励法

我们可以奖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或者看一场平时不会花时间去看的话剧或者演唱会,丰富自己单调的业余生活。

甚至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奖励自己在家好好休息一天。我们可以边做家务边听音乐,在累的时候美美地睡上一觉,或者研究各种美食的做法,读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精神上奖励自己的方法。

比马龙效应:依靠自我激励找到希望

比马龙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人际期望效应,也称为教师期望原理,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殷切期望就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

简单来说,比马龙效应是一种心理暗示效应。科学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而暗示指个体会受外界发出的信息影响,并进行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

在比马龙效应中,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经常得到积极的暗示,比如他人的鼓励、赞美,就会让他变得更加自信、优秀。为了满足对方的期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以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断受到怀疑和否定,这种消极期望的影响会让这个人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简而言之,积极的暗示会让一个人认真表现,但若不被期待,这个人就会随便表现。

比马龙效应也适用于现代管理,如果一个人长期无所事事,或者工作没有挑战性,他就极有可能失去对工作的热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离开现在的组织。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给新员工施加必要的压力,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林俊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没有挑战的环境而对现在的工作失去了热情。

林俊一直是大家眼中的有为青年,他在读大学时就展现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凭借自己的口才当选了学生会主席,把各种活动都组织得有声有色,是不少学弟学妹的偶像。毕业后,林俊找了一份展会策划的工作,之前的学生会工作为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他在展会策划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工作没多久,林俊就得到公司的赏识,很快就升职加薪了。

虽然林俊的工作前景不错,但是父母不觉得他的工作有多好,一直劝他再找份工作。林俊的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希望林俊也能考上本地的公务员,工作稳定一些。所以,即使林俊的工作还不错,父母还是一直劝他回家,说是帮他找了一份国企的工作先过渡一段时间。林俊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得不选择回老家。

等林俊进了新的工作单位才发现自己的才华根本施展不了。作为一个行政岗位上的小职员,林俊没什么话语权,每天的工作就是收发文件、整理档案。每当他工作中有不如意的地方,父母都会劝他,国企都是看资历的,他是新人该忍就忍。

当林俊向领导提一些改进意见时,领导也只是象征性地听一听,还对他说:“新人有想法是好的,但是单位有单位的考量。既然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说明也有一定的道理。”

很快,熟悉林俊的朋友们发现他以前那种意气风发的气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焦虑和不自信。经过了解,大家才知道是工作环境的改变给林俊的打击太大了。有跟林俊相似的境遇的朋友就感叹:“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林俊的例子就是比马龙效应的一个反面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遇到鼓励和积极的期待,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应用比马龙效应呢?

1.自我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别人更多的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人的信任和鼓励并不是时时都有的。所以,要想成为更优秀的自己,除了来自他人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能行,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样才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奋斗热情。

2.自我暗示

不论面临何种境遇,积极的自我暗示都是必要的。对自己、对他人美好的期待能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让我们即使面对未知的境况,也不会怯懦、恐惧,而会为一件事努力奋斗,不断拼搏。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自身巨大的潜能激发出来,完成高难度的挑战。

所以,要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加强自我期待都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走向“心灵自由”:激发和转化你的“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生命力,生命力多,人就有活力;生命力少,人就会萎靡不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力量的表现方式和物理学中的能量相似,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来研究,这也是心理学领域首次提出的心理能量模型。

心理能量有两种产生形式,一种是在适当的心理状态下自发产生的,另一种是因激发某种本能而产生的。

自发产生的心理能量不需要与某种特定的本能结合,是对生命意志的直接表达,呈现出的是更原始的状态。而被本能力量激发的心理能量则会根据本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当我们被一个异性吸引时,被激发的心理能量就会让我们变得活跃、有激情,急于表现自己。当我们参与竞争时,进取的本能被激发,我们就会变得兴奋、激动、紧张等。性的能量和进取的能量是心理能量的基本形式。

当心理能量得到自然释放时,我们会有相应的情绪,不论喜悦还是愤怒,都会给人一种畅快感。但是心理能量也有两种不正常的运动,一是被压抑,二是沉溺。在这两种情况下,心理能量不能自然地流动和释放,会给人带来不畅快的感受。

但压抑和沉溺不是没有益处的,压抑可以避免本能冲动带来的危险,而积极的沉溺可以让人处在幸福的体验中,感受快乐。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充满积极的心理能量,能让人心情愉悦,而有的人则喜欢消极抱怨,让人感到心累。在下面的案例中,小舟就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

小舟是一个特别喜欢抱怨的人,她谈恋爱的时候就喜欢跟朋友抱怨,说男朋友不够爱她,从来没有接她下班,周末约会只喜欢爬山,不带她去喜欢的地方玩。朋友跟她说如果不合适就算了,她又解释说,男朋友有时候对她也挺好的。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之后,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她只是爱抱怨,就不再劝她了。

就这样,小舟最后还是跟这个她经常抱怨的男人结婚了。朋友们以为既然结婚了应该就没问题了,结果小舟又开始抱怨婆媳关系。每当她遇到问题,就会找朋友倾诉,把朋友当成发泄的对象。朋友劝她的话她从来不听,似乎她的抱怨只是为了抱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是朋友听多了她的抱怨,也被她的负面情绪感染,原本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朋友不愿再听小舟的抱怨,因为她的不良情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没人愿意当别人的情绪垃圾桶。

像小舟那样充满负面的心理能量当然是不好的,会让人被消极情绪包围,变得消极、麻木,甚至导致生理和心理出现问题。我们该如何获得积极的心理能量呢?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优秀,所以学会爱自己、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就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达到自己的期望。

心理暗示还有引导的作用,一个人的“自我意向”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事实。也就是说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就会按照这样的人的行为方式行事。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就会提前放弃,导致失败。

如果你认为自己会走向成功,那么你就会变得自信满满,不怕挫折,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2.放弃主观臆断,重获信念的力量

主观臆断就是预设立场,妄作假设,除了让自己焦虑、痛苦,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一件事还没有发生,你就主观臆断这件事的结果不好,自然会为此忐忑不安,无法摆脱失控的焦灼感。

当我们不再主观臆断,客观地判断当下的情形,勇敢地面对一切,就能认清真相,不再为没发生的事惴惴不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