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时叫安庆军械所,名字中的“内”字是后来添加的,这个内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为了避嫌,当时湘军作为一只强悍的地方武装力量让清政府非常忌惮,自建兵工厂更是让清政府紧张,在名字中加入一个“内”字以示这家兵工厂只是供湘军内部所用,消除清政府的猜忌。另一个原因则是源自安庆军械所的构成。与当时其他的近代工业不同的是,安庆内军械所“全用汉人,未顾洋匠”,集合了当时一大批杰出的中国技术专家,在当时普遍雇佣外国技术人员的时代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企业了。为了突显这一特点,“内”字也算加的理所应当。
安庆内军械所创办时规模不大,且多为手工制造,但制造的工艺和技术却能代表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当时的安庆内军械所不仅能仿制开花炮、弹药,还能制造轮船。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和中国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都是出自这里。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安庆内军械所被迁往南京,后并入了金陵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在当时也拥有这极强的仿制生产能力,在1881年时就仿制出了美式的加特林机枪。在之后爆发的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的军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金陵机器制造局改建成金陵兵工厂,当时主要的产品为由德国所提供图纸仿制的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和82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