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别号阳明,是一位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就有王阳明。另外一个是孔子,剩下的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勤读书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要立志王阳明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要儿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