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每年农历六月开始伏天,在此之后就是燥热难耐,所以五谷会因为缺土和缺水都长不好,此时炎热无比,而冬天寒冷,又风雪交加,但却不会缺水也没有高温,所以十二个地支就为这四个季节而生。
当每一年轮回的时候,五行属性又会循环往复,这样农民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种植作物,就会越种越多,随着时间逐渐流逝,大部分东西都遵循着这个规律,农民们会发现这个规律不仅能帮助自己耕种,还能帮助自己繁衍生息,于是依此类推,就将这些规律写了下来,于是便有了现在我们所说的古时历法。
大灾年也往往是出现在春天,所以干支历法也已经更新换代,如今我们一般不会再使用甲子轮回,但古人的先辈们不会浪费任何机会,所以才会在明清时期采集更加丰富全面的数据来进行分类,而秋社之所以定在戊日,是因为“戊”这个字从字形上表意不容易漏掉,每年戊日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太阳平分秋色,从而更好的将阴阳二气调和到恰如其分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作物生长。
也就是说,如果一年中的戊日比较多,那就是在土上较重,反之则在土上较轻,人们根据不同年份中的戊多戊少就能推测出好坏,如果戊日都在86-90这几天,也就是8月23-27,那就是社日。
其中27号作为极大值,就是今年最丰收的一年;
反之11-16就是最差年份;折中的情况,要看这十天里面哪几天落下,今年就是大丰收,大丰收呢?
社日在现在其实已经很少用了,但是以前可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家的田地还没种完的时候,迎来了春社就会停止播种田地,由春社推算播种时间,人们不敢小觑一个节日,因为往后这一年的生活全都要看它了。
“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谚语出自《岁时广记》,是用来指代不佳年份的形象化表达,但是这句话与中秋节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主要指的是“秋社”,“春社”指的是农作物播种的时候,“秋社”指的是丰收结果的时候。
要研究年成,就一定要明白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由干支历法演变而来,在经过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才会越来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