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体温是生命的基本体征之一,维持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重视围术期体温监测和术中低体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围术期,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全面的监测,提高手术期患者的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摘要
本文从围术期患者体温调控机制与管理策略出发,分别从围术期体温调节、围术期体温监测、围术期体温影响因素、围术期体温异常对机体的影响、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能确保患者在术中得到最佳的体温维持,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一、围术期体温调节
1 、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人体的体温调节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枢的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及外周和中枢体温调节效应器三部分。下丘脑是主要的体温调节中枢。通常情况下,下丘脑调节将中心体温维持在一个非常窄的耐受范围内,称为阈值范围,该阈值范围的一方面通过发汗和血管扩张调节,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血管收缩和寒颤调节。
2 、体温调节方式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深部温度,以心、肺温度为代表。体温调节方式有两种,即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指人体通过其行为使体温不致过高或过低的调节过程。自主性体温调节指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
二、围术期体温监测
1 、监测部位
体温监测部位分中心和体表两部分。中心温度可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或鼻咽部测量到,但临床上也可通过口腔、腋窝、直肠或膀胱的温度进行大致估计。体内温度并不一致,因此各部位所得体温的生理和临床意义不同。如食管远端温度可代表心脏大血管温度;直肠代表身体内部温度:咽或鼓膜温度代表大脑温度等。
中心温度测定用于监测术中低体温,防止体温过高,帮助发现恶性高热。肌肉与皮肤表面温度可用于评估血管运动的张力和麻醉中肌松监测的正确性。前额和颈部温度与中心温度相关性小;口腔、腋窝温度虽接近于中心温度,但麻醉中不易管理;鼓膜温度与中心温度的相关性较好。
总之,当全身麻醉超过30分钟,手术时间大于1小时,均应作体温监测。除非临床需要,手术中的中心体温不应低于36℃。
2、监测方法
包括无创监测和有创监测,前者主要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液晶体温计等;后者主要为肺动脉导管,其也是监测中心体温最精确的测量工具,但对多数接受择期手术的病人。这种监测方法创伤性过大,临床应用少。
三、围术期体温影响因素
1 、导致机体低体温的因素
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输液、输血因素等。麻醉导致的围术期低体温,与术中使用的麻醉方式、麻醉平面和麻醉时间、麻醉药物等相关。全身麻醉较椎管内或区域麻醉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更高;复合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围术期低体温发生风险高。
2 、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
包括病人因素、环境因素、麻醉因素。病人因素主要是病人自身的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可引起手术期间的体温升高;如严重感染、败血症、脱水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中发生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等常常引起体温升高。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室温过高、湿度过高影响散热导致病人体温升高;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影响皮肤散热;长时间的手术灯光的照射也可使病人体温升高。麻醉因素是全麻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弱,体温调节中枢对高温反应的阈值上升,体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