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挑选合适自己字帖,怎样给女生挑选合适的字帖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1-13 04:50:28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说“作草如真”就好理解了----

明清草书多缠绕,这个特点大家都知道。于是,很多学明清行草书的人,尤其是那些学王铎、傅山、倪元璐的人,都看到了他们的缠绕、笔势盘旋,因此写起行草书来一个劲的绕,连自己都绕的头昏脑胀,最后写不下去了,甚至结构越写越紧、扭曲变形,为啥呢?病在哪里?这个,后面我单列章节说明。

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其实就是隶书的连笔字。大家想一下,硬生生的把隶书笔画连起来写的时候,无非就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某些单个的隶书笔画简化成更容易书写的动作,而简化动作就是减省了功耗,利于提高效率。

第二种方法就是,把可以练起来的笔画连起来成为一个笔画(“构件”或者叫做“部件”)。这也减省了功耗,利于提高效率。

于是,章草就形成了篆隶书以来最新颖的一种汉字结构----由“部件”(或者“构件”)组成的体式。它跟篆书、隶书的区别就是,章草不太是单个笔画构成(组成)的结构。可它又有属于自己特定的“部件”来组成,这就是属于章草自己的一种“规范”----它不是隶书随意的“连笔”,它必须由特定的“部件”组装----这又和楷书(或者正书---也叫真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怎么挑选合适自己字帖,怎样给女生挑选合适的字帖(9)

章草,因为由上述两个方法演变而成,自然它有的笔画还没有完全进化成功----有的笔画拖着隶书的尾巴,有的笔画笔势还不适合和其他“部件”连接(衔接)。于是,在人们提高效率的渴求下,继续被深加工,于是就形成了今草----笔势连贯。也正是这一个改革,笔势连贯,让今草的功耗大大减小,书写效率大大提高。

我们都知道,一个自行车是由两个轮子、手把、车架、脚蹬等简单部件组成的。如果给你这些部件,你很容易组装成一辆自行车。可如果我给你几百个自行车零件,你恐怕一天也组装不成一辆自行车。这就是章草和今草较之篆隶书最大的进步----组装部件比组装零件效率大大的提高!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糊涂了?别啊,听我继续往下忽悠----这些可都是书法界没有的观念,除了在我这里听,没有第二家会讲这些玩意。。。

前面我们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部件、规范。

那么,现在我们来反观“作草如真”这四个字就好理解了----写草书,首先要规范!草书不是潦草的瞎写,也不是你想怎么连就怎么连,没有规范,就没有草书!那么,规范有了,组装部件你就不会错了,你不会把脚蹬子组装到车把上。所以《草诀百韵歌》里面有这么两句话“毫厘终须辩,体势更需完”,说的就是规范。

怎么挑选合适自己字帖,怎样给女生挑选合适的字帖(10)

既然,以规范为原则,草书就要按照规范组装部件,这就跟楷书相似了----规范的组装。楷书,你随便多一笔、少一笔可以吗?不可以!(特殊写法除外)基于上述分析,窃以为,作草如真就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规范组装。

第二层意思,就是写草书必须象写楷书那样懂得草书的结构组成。这个我展开说一下:很多人写草书喜欢连带、缠绕,这没有错误,但是,必须以“部件”为核心,不能随意组装部件,将彼零件换成此零件;也不能随意组合“部件”;再者,不能弱化部件,而把笔画之间的连带(牵丝)当成部件。常见一些写那种所谓“连绵草书”的人,经常把“主笔”(部件或者部件中的一部分)给弱化(虚化),而把没用的牵丝强化,导致草书结构和部件不完整,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草书结构造成的,或者说这叫做“不懂草书字理”,不懂草书体式。

那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作草如真”,其实就是说,写草书要遵循草书的规范,要懂得草书的体式构造,要像楷书那样严格。

“作楷如草”我认为,这还不是说的速度,为什么呢?之所以我们觉得这四个字很费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看的楷书基本都是唐楷,而唐楷又基本都是碑刻。所以,我们总是觉得楷书就是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各自独立、毫无联系。加上我们的楷书教育,又很错误的从单个笔画练习,于是,楷书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就是“搭积木”。

我们要认识楷书,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楷书----

第一,楷书是古代的一种实用书写字体,既然是实用手写,就会自然的形成手势的衔接与连贯,而不是让“手势”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停止,然后继续做下一个动作,注意我说的“手势连贯”!

第二,我们见到的唐楷碑刻,都是古人手写之后,刻到石头上的,这个不是很可靠。看看颜真卿的碑刻《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再看看他的墨迹《自书告身》就知道了,碑刻和墨迹的差别在哪里了。

我们如果以唐朝为界限,看看唐朝之前的楷书墨迹,看看唐朝之后的楷书墨迹,你也就会有了一个焕然一新的认识----原来,楷书就唐朝那么写(刻),原来你会发现----原来楷书也可以写的精彩动人,原来楷书也是人间烟火啊!

如此,我认为“作真(楷)如草”也好,“作隶如草”也好,“作篆如草”也好,说的是----应该笔势连贯。只有笔势连贯,正书写出来才会血脉贯通、气势连贯、才是鲜活的艺术,否则就是死板的刻字(不是中国书协的那个刻字啊,千万别误会!我怕!)

古人喜欢夸张,比如“点如崩雷坠石”等,因为古人没有电视、酒吧、k厅实在郁闷,没事就夸张着玩。所以尽管古人也把“作真如草、做草如真”做了夸张,但我们却不要误读、误解了古人的意思,那样你被古人领到大沟里面去,你找谁说理去啊?!

第六、描红必须要做吗?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民间的书法教育居然很推崇“描红”,一般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选择透明的纸张,蒙在字帖上,用毛笔在上面描写。

第二种方法是在印好的红色空心字内,用毛笔写进去,填满空心笔画。

很多初学者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书法。但我觉得,这个方法很不好----首先,我们知道,写毛笔字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明白“用笔”,只有用笔的动作对了,才有可能写出跟范本差不多甚至一样的笔画来。如果不明白用笔动作,是写不出来跟范本相似的笔画的。其次是,描红类似初学走路的孩子,开始需要大人扶着,后来就不能扶着了,否则你比别的孩子独立行走的要晚。

描红,开始的时候,对于初学者是可以尝试一下的,但绝不是主要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描红会有依赖性,你长此以往在空心字里面写,会极大伤害你的观察能力和独立书写能力。我们都知道,高手临帖,一般都会通过自己长期的观察,记住了笔画和结构的细节,然后在临写的时候,胸有成竹,如此才会让你的临摹具有独立书写性和连续书写性。

我记得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冯承素的《兰亭序》是这样弄的:先反复临写《兰亭序》,烂熟于胸之后,再双钩填墨。这样,摹本不仅形似,而且书写感很逼真。透过这个故事或者说法,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承素同志的那种做法看作是一个临摹学习的过程呢?

那么依据上面启功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描红在书法学习中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重要的环节恰恰应该是在后面。窃以为:这个方法适合高手或者临摹能力很强的人在很熟练之后使用描红。

为什么

第一,我们在长期的临摹之后,都会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在这个临摹过程中也可以叫做“习气”或者“毛病”),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你通过描红来印证你的习惯性手法是否在某些地方,与原作有着不通,然后找出来加以改正。

第二,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会忽略掉一些东西,比如细节。我曾经跟别人说过“不要相信你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因为熟视无睹,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一些细节。这么说吧,当你用双眼面对一个字的时候,别以为你看到的是整个字,眼睛总会有一个“视觉点”,你的视觉点不可能看到的是整个字,一定会是这个字的某个笔画,以及某个笔画的某一个点。这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贴的同志现在就试验一下----盯住一个字,看看是否你看到一个整字还是一个笔画?然后回帖告诉我。

第三,临帖的时候一般字帖都是平方在桌子上,这样就与我们的眼睛形成了45度的夹角,现在想一下,眼睛与字帖之间是否会有视觉透视所造成的偏差?况且,有时候字帖并没有正对着我们的脑袋(那么这个时候眼睛就是斜视,大家没想到我还研究了眼科吧?),如此,我们观察到的范本会有所偏差,这些都会让你的临摹出现小的失误。

第四,很多人临帖,会很注意一个字的外边缘,而忽略字的内部边缘(内白)。比如,魏碑讲究转折的“内圆外方”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大家注意一下王羲之的“勾”内部的那个角度,基本都是近似于直角,而不是很小的“锐角”(为什么?这里不展开,以后再说),而临帖的时候,你注意过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描红来发现了。

第五,临帖一般要注意“线角度、线长度、线位置”这三个基本要素。而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做到这么首尾兼顾的,所以,描红会让你大吃一惊----咦,原来我临摹的还是有疏忽的地方。

第六,当代人写字有一个共同点----线条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不信,你就把你临摹的作品拍成照片,跟原作比一下,或者你对照字帖比一下,或者把你的创作作品仔细分析一下,是否你的线条缩小很多的时候就跟钢笔书法差不多?当代人写字线条都细,为什么呢?(这里我也不展开了,都告诉你们,我以后忽悠谁去啊!)所以,最好的印证办法就是描红来发现。

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临摹的《书谱》很像了,可有一天当我往《书谱描红字帖》里面写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因为我根本无法一次性做到填满那个空心字!这说明,我无论结构、线条粗细、线条位置、粗细变化等都差很多很多。。。。这个时候我还敢说自己临摹的很像吗?

描红,对于高手提高自己、发现古人妙处实在太重要了。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以为意义不大。作为初学者,重要的是先控制住毛笔、然后能够临摹的有点像,逐渐修改、完善就可以了。初学,没有必要拄着拐棍做这么精细的活儿,毕竟初学就是学徒工,八级钳工的活儿干不了。。。

第七、怎么理解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论书百首里面有一句诗很经典,“透过刀锋看笔锋”,其实这是说《始平公》造像碑刻的,上一句是“学书别有观碑法”。对于这一句话,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是恰恰很多耳熟能详的话或者问题,我们又往往忽略它的精义。这就如同有人问你“你老婆早上出门穿的什么上衣”一样,一下就说不上来,没准儿隔壁小妹穿的衣服袖子上有块鼻屎你都看见了。

怎么挑选合适自己字帖,怎样给女生挑选合适的字帖(11)

我们先从上一句“学书别有观碑法”开始说。

不知道哪位爷显得没事,非要把毛笔写的中国字儿分成“贴学”和“碑学”,可是这两个概念尽管被大家认可了几百年(好像也就一两百年吧,再早的古人没有这么无聊----我觉得哈),但还是模棱两可。为啥这么说呢?《张猛龙》、《张黑女》是碑刻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随着今年出土的墓志越来越多,很多新出土的墓志都是直接书丹还没有刻的(就是出土的石碑,上面的字还是毛笔写的,没有刻呢),于是我想,这玩意该叫做“贴”还是“碑”呢?再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魏碑”或者“碑刻”已经不是原来书写者毛笔书写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有些碑,刻得很严肃、很负责任、很逼真、很不走样),我们面对碑刻去玩命的临摹工匠们手工完成的痕迹,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呢?这个咱以后慢慢展开,不在这个章节里面。

再者,《圣教序》算“贴”还是“碑”?你要说算贴不算碑,那么人家《张黑女》也不是工匠直接用刀子锤子直接在石头上*啊(人家也是先用毛笔写的)!还有,《勤礼碑》算碑还是贴?《十七贴》算啥?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学书法,最好客观一些、唯物一些,先不要被理论家弄的那些没有意义的圈子框住,还没动手写书法呢,先把自己归进一个圈子---俺是碑派的,你是贴派。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就是这个意思,这要是练武术的,俩人拿菜刀比划一下就得了,可文艺这玩意就是玩嘴皮子,实在没意义。

怎么挑选合适自己字帖,怎样给女生挑选合适的字帖(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