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75年,我国第一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时候,一名队员在海拔7790米、距珠峰峰顶1.9公里处,因戴着手套不便操作,毅然脱掉右手手套,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操作重力仪测得重力数据。
如今,采用航空重力测量可以不受地面条件限制,解决测量精度的难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
那么,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设备这么先进,为什么一定需要人攀登上去测量?这么高风险的任务,就不能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完成吗?
还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卫星遥感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地表的监测,它可以获得地表的一些信息,但就目前来说精度还是不够。
卫星遥感技术的测量精度远低于大地测量方法,且测出来的结果包括雪深的高程。
而不同季节里,珠峰的雪深厚度不同,要知道珠峰的准确高度,需测量岩面高度。
这也是为何必须要人亲自去攀登珠峰去测量的原因。
一直在变的珠峰测量高度
其实,我们测量珠峰的行为最早可以回溯到18世纪。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我国清朝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受中央政府委派勘测西藏,绘制《皇舆全览图》西藏分图。
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到达珠穆朗玛峰下,对它的位置和高度开展过初步测量,并在《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名称。
但从真正科学史意义上的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则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1856年,英属印度测量局首次宣布珠峰高度:8839.81米。
乔治·马洛里,1924年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
1949年,我国草测的珠峰地区地形图标记了珠峰的位置和地形。
1954年,印度政府再次对珠峰进行测量,得出的结果是8847.7344米。
1958年至1960年,在珠峰登山科考活动中,测绘工作者们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丘高程,并进行了天文观测,从而获得珠峰的高度为8882米。
然而,这个高度不太准确,主要是因为水银气压计测量时会存在较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