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将光在一个特殊晶体里保存了1个小时,一举刷新德国科学家保持了8年的(1分钟)世界纪录。这意味着未来光量子U盘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299792458米/秒,简单说就是每秒30万千米,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一束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约为500秒(8分20秒);从地球发射一束光到月球,大约只需要1.28秒。
光可以停止吗?以目前的理论看,光不可能停止,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的。我们利用光来传递信息,却很难将光储存起来,因为在我们周围可见的尺度范围内,光总是转瞬即逝,物理学家们也认为光速就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星光包含了复杂信息
光本身携带着丰富的信息,我们熟悉的无线电波就是光,由于波长比较长,我们肉眼不可见。天文学家利用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观察夜空,通过分析接收到光的各种频谱信号来分析遥远星球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全都包含在光的频率(波长)、相位、振幅和偏振之中。但是我们现有的计算机,包括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都是以0和1来存储、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对于光而言,它只包含两个状态“没光”和“有光”,光所拥有的其它所有信息全被浪费掉了。这就是为什么量子计算机比普通计算机快亿亿倍的原因:量子计算可以利用光的几个维度信息,而传统计算机只判断“0和1”。
LED的亮与灭可以表示为1和0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即便我们搞出了量子计算机,还用传统的硬盘或者U盘来存储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相当于你造了个火箭,却让它烧无烟煤。我们需要用光量子存储技术来代替传统存储技术,尽可能多地利用光所携带的多维度信息来发挥量子计算机的优越特性。
光携带的信息是多维度的
有朋友说,我们之前用的CD、DVD还有蓝光光盘,不就是光存储吗?实际上,光盘依然采用传统的信息存储模式。光盘看似平整的表面被蚀刻出一个个长短不一的凹坑,短代表“0”,长表示“1”,当我们将激光照射在高速旋转的盘面时,接收器就能接收到长短不一的反射信号,解码器将这些信号转化为“0111010010101111”二进制字串就能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了。换而言之,光盘并不存储光,而是通过图案将连续的光信号转化为长短不一的脉冲信号,从而实现信息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