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现藏故宫博物院
寻常百姓冬天还是穿棉衣居多。不够暖没关系,一件不够就穿两件。消费不起棉衣,还有性价比更高的纸衣。
温度挡不住古人的“脑洞”。在唐宋时期,说起用纸来取暖,大家可能会有疑惑,其实这也是古代贫苦人群迫不得已的办法。由于唐宋时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麻的种植就相对减少了,但此时造纸术却开始发展起来,所以便出现了用楮皮纸做的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适合贫民出门穿。
除了“纸裘”,古人还用“纸帐”来取暖,白纸做成的帐帷四面围合,因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御寒的同时又保持风雅,所以也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
明代 闵齐伋刻《西厢记》插画“月下佳期”
对古人来说,纸帐还有个优点,就是可以吸拢香气。古代文人重香,尤其偏爱梅花香,当时流行的做法是在四根帐柱上各挂一只壁瓶,再插上梅枝,到夜晚,月光就可透过纸帷映出梅枝的疏影。
元代僧人明本曾作《纸帐梅》歌咏梅帐:
春融剡雪道人家,
素幅凝香四面遮。
明月满床清梦觉,
白云堆里见疏花。
方便携带,过冬无忧——小件取暖用品
火盆
除了靠衣服取暖,人类最主要的热力来源是火。距今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就已经学会使用和控制火。
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人类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古装剧里的古人大多数取暖方式依然与火息息相关,“火”是一个关键的源头,从“火”开始,人们从单纯的“烤火”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取暖方式,衍生出千姿百态的取暖器物。
烧炭用的火盆在冬天置于宫殿或庭院内,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两种材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经常可以见到为掐丝珐琅火盆配座或将其梅洗见新的记载。
明掐丝珐琅勾莲纹象首三足炉,现藏故宫博物院
烧炭用的炭也有讲究。有的古装剧还为描写过关于炭的纷争,不同等级的官位分配的炭也不同,《甄嬛传》中提到的“银炭”、“黑炭”,《如懿传》中存在感极高的“红箩炭”,都是木炭的名字。
清中期掐丝珐琅火盆,现藏故宫博物院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炭,烧木余也。”烧木所余之物,即为木炭。《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草木落黄,乃伐薪烧炭。”说明最晚在商周时代,人们已经具备了烧炭技术。
《周礼·地官》中有“掌炭”一职,朝廷设有管炭的官员和机构。唐代有木炭采运使,宋代设柴薪库,元代则是柴炭局,明清时期的惜薪司掌宫内所用薪炭之事。
手炉
木炭除了可以放在火盆里燃烧取暖,还可以放在手炉或脚炉里面捂着手足。手炉是古装剧中的常客,它是专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多数手炉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