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有很多父母都头疼一个问题,孩子要么非常懒的待在家里,要么就是到处都想去,什么都想玩,就是不爱学习,对未来没有目标和规划。
“你能不能有点上进心?将来难道不想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吗?”这句话用“对孩子说到舌头起茧”来形容丝毫不夸张,但孩子还是不能够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出现叛逆心理。
原因在于你这么希望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孩子一个感觉,他“没有上进心”。
所以聪明的父母,早就默默做了这3件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了上进心。
01让孩子有见识
这里的见识,不仅仅是指我们的父母带孩子四处去旅游,见世面。因为仅仅是去旅游,给到孩子的只是“见”,而真正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的,是“识”。
孩子如果仅仅只看到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景,只是见到了事物外在的美丽,对于它们是如何被创造的,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怎么形成的,一无所知,也就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无法抵达更深层次----对于美的创造的*。
那么,怎样才可以让孩子不只是“见”,还能“识”呢?就是让孩子与当地的人打交道,了解风土人情的背后,真实的人是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让孩子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任何一种活法都能够创造出各自的人生。
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寒冷的冬夜,儿子凌晨两三点还在熬夜打游戏,爸爸看到了,没有说教和责骂,而是穿起棉袄,说带儿子去一个地方。
儿子在寒风中发抖,不明白爸爸要做什么,很快来到了一群推着早餐车的小贩面前,寒风中他们已经在开始准备天亮要卖的早餐了。
一个做卷饼的阿姨脸上带着朴实而真诚的笑容对他说:“孩子,好好学习吧,否则会吃很多苦的。”
小伙子吃着爸爸给买的卷饼,沉默了。哪怕是日常司空见惯的小贩,原来他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过。
这位爸爸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透过“见”达到“识”,明白生活的意义,萌生对自己生活的上进之心。
02让孩子有勇气
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鼓励孩子挑战困难,做一个有勇气的人,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正给到孩子生活的勇气。
孩子大多时候都羡慕过别人,认为别人很优秀,这正是他们内心对好的向往,也就是上进心。
可正是觉得别人很优秀,往往也会让孩子自愧不如,觉得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别人优秀,进而产生一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无力感。
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到他们的勇气是: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都要吃喝拉撒,都会上台怯场,都会害怕困难。
人在面对困难时,内心的想法几乎都差不多。做手术前会害怕,考试前会紧张,只不过有的人了解到其实别人和自己都是一样的,大家都会这样,也就能够克服。
而孩子们往往缺少这种勇气,容易认为自己怎么也比不上那些优秀的人,所以也就不想努力了。
所以不要再去拿别人家的孩子,或者是某个某方面优秀的人来跟孩子比较。
孩子的上进心需要力量的支持,打压式激将法非但没用,还会让孩子有挫败感。
03让孩子有方法
当孩子有了上述的见识和勇气之后,父母千万别觉得这个时候就能够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个时候最容易功亏一篑。
有了上进心的孩子容易对很多事情都跃跃欲试,有对成功的渴望,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明白做什么事情都有它的方法,盲目去做,非常容易做无用功。
这样努力以后仍旧得不到成就感,会容易让孩子受到挫败,从此一蹶不振。
就像一个方法是这么解释学习的:太困难的,会有畏难情绪,无法坚持;太容易的,会让人在舒适区,无聊走神得不到成长。
所以应该在舒适区的边缘,即拉伸区,让自己可以够得到成就,又有一定挑战性,获得更快的进步。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我总花大量时间去巩固已经会了的东西,或者努力尝试解试卷的最后一道压轴题,却忽略了可以让我最快进步的一般难度的错题集。
那个时候的我正是因为不懂得方法,才会最后事倍功半,付出很多努力去做功课,却还总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每一项能力都是可以构建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在,做任何事都可以分为一二三四五点,细化的去完成。
懂得方法是做成一件事的基础,它是一个人能力的基底,当一个人做什么事都有正确的方法时,能力也就形成了。
所以父母在责怪孩子很多事情上做的不如人时,不如仔细思考,孩子掌握了做这件事的方法吗?我们是否可以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分点给他指导?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细心观察和捕捉到给孩子见识、勇气和方法的时机,使孩子的上进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就像孩子刚出生时骨头都非常软,父母要小心去呵护让它成型,上进心也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刻意引导和维护。
你的孩子有叛逆、厌学、沉迷手机等问题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