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9岁的马云成立了杭州海博翻译社,结果翻译社的业务惨淡,最后连房租都差点付不起了。因为不想让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就这么倒下,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去进货,再回到杭州将这些小商品卖掉以贴补家用。
也许有人要问了:马云当时进的都是些鲜花、袜子、礼品之类的小商品,这些东西真的赚钱吗?
当时同样混在义乌的李重庆的回答是:真的能赚到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李重庆还只有十几岁,一次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到义乌考察的姚姓台湾商人。
这个台湾商人是做玩具设计的,因为工作需要,他一年中有很多时间是游走在台湾之外,比如说,广州要开广交会了,他背个相机进去拍照找设计灵感。
姚先生到义乌后,很快被义乌活跃的商业元素所吸引,用他的话说:“义乌天天都开广交会。”
当时的中国,广交会是中国面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经济成就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窗口之一,也是全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广州、深圳临近香港,也借鉴了香港办世界性展会的模式,这两个地方的展会经济在全国也是最发达的。
和广深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义乌在基建上还十分落后,整个义乌当时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国际商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