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碑碑身题词设计稿
1983年,齐康院士主持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到上世纪末,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正式落成。在烈士陵园纪念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忠魂亭、纪念浮雕、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九烈士雕像等。
重建的纪念碑高42.3米,寓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镌刻*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大字,背面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武中奇书写的碑文。碑座前青铜圆雕,高5.5米、重约5吨多,象征着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主题。
先绿化后建设,打造城市绿肺
据南京市规划资源局相关人员介绍,在建设初期,雨花台烈士陵园就遵循“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在初期建设的三十多年内,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园林绿化已初具规模,在陵园范围内1700多亩及周围2万亩丘陵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树木生长旺盛,一改过去雨花台荒山秃岭的面貌。
1983年,结合陵园总体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计划通过4年的绿化调整使园林的总体规划收到更好的环境效益,并扩大周围厂矿企业、社队的四旁闲地的造林面积,进一步衬托和渲染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和城市绿化的水平。
截至目前,雨花台风景名胜区规划经历了1996年总体规划、2002年总体规划和2007年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历版总规一脉相承,风景区规划范围均为129.49公顷,布局了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游乐活动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中心纪念轴逐步完善。
馆藏中的用地手续档案,也记录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先绿化后建设”的发展历程。
△1955年用地核准图
1955年的这份《用地核准图》显示,16.98亩的征地总面积中,荒山、荒旱田总量达11.89亩,占该次征地总面积的70%。而1964、1965、1980年的这些用地手续档案,表明雨花台烈士陵园启动建设的前30多年中,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建苗场、植树。
△雨花台南部地区航拍(1986年)
为实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1986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获得位于李杰墓附近、新老宁溧公路之间的一宗划拨用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雨花台烈士陵园先后申领了多份建设用地许可书,对北大门、南大门、花鸟园等设施进行了建设或环境提升,不断提升在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中的影响力。
红领巾广场6.5万建设资金由全省少先队员捐献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相关人员介绍,在馆藏档案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份档案,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是一份来自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的手写附表,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红领巾广场的投资计划中,6.5元万建设资金由全省少先队员捐献而来。
△1980年捐献的附表
据悉,红领巾广场位于雨花台西部,面积3.6公顷,是1980年全省700万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并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教授设计,于1981年底建成的少年活动场所。广场由少先台和花廊组成,少先台平台面积90平方米,成百的少年儿童可以在此举行入队宣誓。
(图片来自南京规划资源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