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养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养鸭行业认知肤浅,还有很多人都是从别的行业忽然转行进入,这种风险是非常大的。
成功的养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销售,就是怎么样把自己养的鸭子卖出去,卖出更好的价钱。这个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很多新手完全没有意料到的地方,因为更多的新手是把重点放在养殖的技术上,认为技术学好了,鸭子养好了就可以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残酷的现实往往是我们总是会滞销,然后低价倾销。
当然,也有新手运气好一点,可能刚开始的一两批次还能赚到一些钱,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销售途径和方案,造成这种侥幸取胜只能是暂时获利,而后期的亏损或者说整体亏损不可避免。
其实,在养鸭怎么养的问题上,技术有缺陷是可以请人的,找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技术员或者在规模化的养殖场挖墙脚就行,但是销售不可以,销售是自己必备的技能,请人是不现实的,对新手而言,销售请人,等于是将手里的资金拱手让人,这和规模化养殖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或者部门有着本质的区别,做为新手,实际上可能最初只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人,所以,最现实最实际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自己掌握销售技能。
目前,鸭子的销售渠道较大规模的是农批市场和屠宰场(也就是肉联厂或者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等),正确的途径一定是找到这些地方,去拿到一些订单,如果能签订战略,当然更加靠谱一些。选择大于努力,对新手而言,有了保险的销售途径,能在养殖前就有初步的参考价格以及规模数据,心中有底,鸭子养起来才不会心慌,这是底线。
这里最安全的办法是合作养鸭,比如一些公司聘请的养鸭场模式是按照每一只鸭两元净利润进行结算的,这种方案有基本的利益保障,适合新手,全程按照别人指定的框架进行就可以了,一边养一边累计总结,等待更加成熟的机遇。
在自有鸭场运营中,我主张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用自己的销售能力来决定初期的养殖规模。也就是先在销售方面下功夫,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然后根据这个水平再来定位自己的鸭场地理位置和养殖规模。
在规模养殖的养鸭模式中,考虑到鸭子是水禽,我们最好的模式是鱼塘养鸭。当然也可以水禽旱养,选择的养殖方式确定了我们养殖的品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技术员或者请一个技术员来做顾问,因为有可能我们不会那么容易就能请到一个技术员,但是找个技术员来做顾问那是很容易的。
鱼塘养鸭,白肉鸭养殖
在这个问题上,我经常碰到一些新手老板,他们看不起技术员,非要去找董事长级别的人物来咨询,他们并不知道,对于董事长级别的人物而言,和他聊的来必须要等级对等或者是有足够的利益驱使,大人物是没有时间来闲聊的,即便是出于礼貌,勉强说几句,怎么可能把知根知底的事情说出来?这种级别的人物想要忽悠新手,岂不是小菜一碟?
然后,结果是我们可能被忽悠,然后还把忽悠当做圣旨,搞不好甚至就入坑了。
但是技术员就不同了,他们是基层工作人员,没有什么顾虑,董事长级别的人物可能会把所有的同行看成是竞争对手,会把所有来咨询自己行业问题的人看成对手派来的探子,这是一个成功商人基本的素养或者说是职业本能,但是,技术员不会,技术员会把所有咨询行业问题的人看成是老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理清思路,找对路子,我们就能从技术员那里完全计算清楚整个养殖过程的消耗,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后但是在正式投入之前,已经知道自己将要开始的养鸭在除掉包括人工场地租赁以及其它所有消耗之后,是否还有利润,然后我们该规避哪些风险等等。
养鸭子是最底层的农民产业,能有微薄的利润才是正常的,如果算出来很赚钱,那么肯定是算错了,如果算出来是略有亏损,也是正常的,如果是较大亏损那么就得暂停,那就在等等,等个把月再来一遍或者找个更高级别的技术员再次进行核算直到完全有理由开始的时候,咱们才可以开始。
重要的事情需要重复一遍:没有十足的把握绝对不要开始,这年头钱不好赚,要冷静别冲动。
当然,如果有幸挖墙角搞定一个技术员,那真是很幸运的,养鸭的核心是技术,虽然这些人普遍工资并不高也常常不招人待见,但是对新手而言,技术员就是咱们的贵人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尊重他们。
思路决定出路,养殖前的销售途径和技术核算一定要排在前面,这是咱们对养殖的信心和摸底,新手是没有什么人脉和其它非常有利的那些资源的,这时候只能从基层做起,学做慢慢长大,这和成熟的产业公司不同,他们的核心利润并不在技术员身上,所以,他们不待见技术员是值得理解的。
鱼塘养鸭,白肉鸭养殖
二、设定配套方案为了确定养鸭能赚钱,至少不亏本,我们需要在多种方案中,设定适合自己的配套方案,目前在养鸭的产业链各环节中适合我们选择的方案大概有这些:
1、蛋鸭 孵化 肉鸭模式。
就是自己养种鸭,自己孵化出鸭苗,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鸭苗可以根据行情随时调配,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鸭苗的入场和成鸭的上市,有效规避了在其它孵化场订购时上市时间太集中造成烂市。比如一些孵化场会把周边的鸭苗集中发货,极容易造成该批次鸭苗出来的时候供大于求,然后在被迫低价倾销中,被一些大型肉联厂收割韭菜。
第二个好处是鸭蛋可以随机处理,价格好的时候我们直接卖菜蛋,比如当前的行情出现六块多一斤就算是价格很好了。当周边的鸭苗供不应求的时候,我们可以搭乘顺风车,接一些外单孵化,这种情况出现时,鸭苗一定是有了一个好的价格,我们随行就市就行了。
第三个好处就是我们在鸭蛋行情低迷的时候,孵化鸭苗养殖肉鸭,肉鸭短平快,自主安排,非常方便。
2、牧草 饲料 肉鸭 肉联厂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饲料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种植牧草来建设一个私人作坊,将牧草和粮食预混生产自给自足的生鲜饲料当天生产当天投喂,然后在第二天将鸭子吃不完的倒入鱼塘喂鱼,确保每天给鸭子吃到的都是最新鲜的,这样,鸭子的肉质属于粮食喂养,进入肉联厂出来的鸭肉会备受青睐,有很好的价格优势,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和肉联厂合作,也可以选择自己建厂。自己建厂的话,这里需要同时建设外贸团队,做外销。
这种模式的好处已经超出了养鸭本身,可以理想爆棚,最大的思路是原生态养殖,符合所有人预期。
3、蛋鸭 禽蛋加工 肉丸贴牌生产线 蛋糕店模式。
这种模式很容易理解,就是养殖蛋鸭,卖蛋,行情好的时候我们就卖菜蛋,差的时候就卖皮蛋,咸鸭蛋,卤鸭蛋。我们把一些蛋卖给蛋糕店做蛋糕,把一些鸭做成肉丸,蛋糕店和肉丸我们借助别人的品牌,最好是老字号,和那些知名的品牌谈合作,在鸭场建设一个属于他们的分店。区别于其它分店不同的是,我们只是要了他们的品牌和配方,其它原材料完全是自有的,无需从其它地方高价购入,这种方案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一个闭环,从生产到销售,就像自己卖给自己一样,独立自主。
4、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化模式。
这是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模式,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当然,回报率也是很高的,当种养结合完全实现以后,养鸭将变成生生不息,所有原材料来自土地,饲料完全自己生产,出来的鸭子和蛋类以及鸭肉制品蛋品都是首先卖给土地上的*,意味着持有土地的所有人不仅仅是出租土地给养殖场,同时,也是养殖场的* 销售员或者员工,养殖业负责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用于种植业。
有机种植繁衍出有机产业生态链,配套乡村旅游,鸭子在乡村旅游中,就会变成天鹅价,鸭毛,鸭血,鸭脖子,鸭肝等等产品应运而生,包括旅游业带来的农场领养代养等多种服务业,整个行业各环节彼此依赖互相消化,形成强大的互补性,养鸭将实现朝阳产业,长生不老。
设置配套方案,对新手来说,非常重要,思路决定出路,选择大于努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时候,每一个想法,将决定未来走向。
鱼塘养鸭,泥鸭养殖
三、资金和人才储备。选择怎样的配套模式,我们就得准备什么样的人才,打造属于自己的团队。
在没有获得人才之前,可以在同行业中去寻求咨询服务,务必要在各个能进入的细节里面找到可以挖墙角的切入点,这年头,手上如果没有几个得力的帮手是干不成什么事情的,当初步确定一些眉目以后,就要做前期的资金储备,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寻求合作伙伴,不要一个人干。
可能我们新手最初的想法只能是自己的家里人或者亲友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寻求政策扶持,在农业部门去找,由农业农村部的领导来给你推荐,这是最靠谱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规模也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就够了,我们很多小伙伴都是这样亏掉的,他们自己没头没脑的埋头苦干,然后找两个亲友来打下手,觉得,养鸭子嘛,简单得很,不用那么兴师动众,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总是不赚钱,总是在亏本,也有很多小伙伴跟我说,一个养鸭子的,哪有那么多名堂?干就完了。
干就完了,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做起来就很难了,因为怎么干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的,这里的方法多如牛毛,千丝万缕。而且出来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绝不仅仅是买几包饲料扔到饲料桶内那么简单的。
有这种简单想法的人是对自己的极其不负责任或者是极其外行的。在养殖行业里面,我们的竞争对手超乎你想象,强大的财团操控的资本运作无处不在,一朝回到解放前,每天都在上演。
当下,想回农村创业的人还是蛮多的,想找合作伙伴的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是缺少渠道而已,如果是政府部门引荐的话,大家的信任度会明显提高。
关于人才,我已经多次反复强调过,现在的人才只能是请,只能挖,不可以通过招聘途径,团队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有人就自然有钱,有钱反而不一定有人。
在理论上,我们养鸭的人都是最底层的农民,这个行业不存在大富大贵,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拓展空间,可是,在我看来,这个行业照样可以取得大成功,善于操作并付诸实践,照样能让养鸭人大红大紫。
从当前的农村环境来说,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走乡村振兴的路线,比如把自己从事养鸭的路径规划为,通过城镇招商引资进入,也就是说拿着手上所有的积蓄,到招商引资局,让他们带我们进入自己想要的某一个片区甚至是现存的鱼塘,有了这种基础我们还可以把项目做成一个政府定向扶持的产业,项目一旦形成政策定向扶持,是否亏损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手上有了政府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谈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这种情况下,再去挖墙脚请人,建设自己的人才团队,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