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长年战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里,有些人,一但分离,估计也是一辈子不见。
在家书抵万金的环境下,久别重逢的场景显得特别珍贵。
就像唐婉和陆游在沈园的重逢,痴男怨女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就像白居易与湘灵在江州途中意外重逢,“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一种种久别重逢后的深深的喜悦与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实,不只是情人之间的重逢会让人百感交集,故友亲人之间的重逢同样也会让人心潮澎湃。
悲喜交加是最简单的情感流露,特别是在经历了离乱变迁和沧海桑田之后,这种重逢更会带来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1、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外弟:姑母之子。
沧海:喻世事的剧烈变化。
巴陵:唐时岳州巴陵郡,治所在巴陵县,即今湖南岳阳。
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离乱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
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从安史之乱到吐蕃侵扰,再到各地藩镇割据,跨度之久,离乱之深,可想而知。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而至亲重逢的深垫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暑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
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不德草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试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2、
不见生公四十秋,中间多少别离愁。
重逢宁用伤头白,难得相看尽白头。
——【宋】释文珦《重逢故人》
释文珦是一位僧侣诗人,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世俗情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不见生公四十秋,中间多少别离愁。”首句诗人提到与一位名叫“生公”的故友分别已有四十年之久,这漫长的岁月里积聚了无尽的离愁别绪。
"生公"可能是指作者的一位老朋友或同道中人,四十年未见足以证明这份友情深厚且珍贵。
“重逢宁用伤头白,难得相看尽白头。”后两句诗意转为豁达和感慨,虽然再相见时两人都已鬓发斑白,但诗人却认为无需因时光流逝、年华老去而感伤。
相反,能够共同经历岁月沧桑,直至白头仍能重逢,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更值得珍惜。
整首诗通过时间跨度的描绘展现了友情的持久与深沉,从别离愁苦到重逢欢欣,再到对岁月变迁的坦然接纳,透露出释文珦独特的人生哲理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他以超越凡俗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变故,将重逢视为人生的一种馈赠,尽管白头相对,却饱含了对生命真谛的理解与对友情不变价值的肯定。
这种感情色彩饱满且富有哲理,不仅体现了释文珦作为僧人的超脱,也展示了他对人间真情挚意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