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恋仿佛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多数人认为"猛如虎"、"影响学习"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很正常"。本篇从当代社会以及孩子心理发展角度去看待"早恋"和家长怎样应对。
文/百变爸妈
8月12日上午,佛山市禅城区的街头,一名父亲得知女儿和男生约会,手持菜刀跟踪,把男孩摁到了地上,并做出掐脖、膝盖压胸等动作,随后警方介入,带回教育。
10月12日凌晨,留下一封遗书后,江苏泰州高二男生跳河自*。在其家属提供的遗书中,有朱剑对父母的愧疚和爱意,写下了对爱情的憧憬。也写下了疑似自*的原因:"您(指班主任焦某)的辱骂,让我想撞死在墙上,您亲手毁掉了我的白月光,毁掉了我的救赎。"
我也犹记得高考前,有个70多岁的老爷子给我们突击政治,据说老爷子年轻时在国家农垦部工作,后来会地方当了老师。他曾在课堂提到早恋:"我认为早恋这个词就是家长和老师一起捏造出来,陷害孩子的。"瞬间,全班掌声雷动!
黄磊也曾在节目上表示支持女儿早恋:早恋这个词非常混蛋。
那么,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孩子早恋这个问题呢?别急,一起来看看早恋的诱因,你就会明白了。
早恋的诱因早恋,一般是指儿童期(0-18岁)的恋爱,里面包含着长辈对于此类行为的反对态度,在中国使用广泛。早恋的诱因是多样的,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跟风从众
本班或本校,谈恋爱是普遍现象,你不谈,好像就是个怪胎,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部分孩子为了趋众,获得群体认可,也开始恋爱。
第二,青春期的小美好
当下的时代,物质供给已经非常丰富,信息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知,人在满足了基本的低层次需求,即:生存和安全,会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需求。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供给丰富,信息流动快,孩子的身体和思想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标准,也就是说青春期提前了。
2、低层需求被满足,自然会发展出更高层的需求,例如:战乱时期,人们只想生存下去,哪儿还有心情谈情说爱?
这类孩子是属于正常的人类的情感需求,互相暧昧,多数孩子属于这种单纯的小美好。
第三,代偿心理
由于养育者在养育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缺失感,当然这并不是指责父母不负责,毕竟人无完人,没有完美的父母。
例如:只考虑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如:身体、安全,而忽略心理需求,或是在满足物质需求中无意中伤害到了孩子,如:孩子想买某物,虽然买了但是却丢下了十分伤人的语言:"除了吃还能干啥?学习像你买东西这么积极就好了!"
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获得情感链接,只能从同辈的同性或异性朋友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