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宣传页,书店杂货铺宣传视频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2-01 08:12:17

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332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青与安妮

我看过的书大多有痕迹,读了一遍以上的有时会像熟了一样,比原本的厚一倍。折页、勾画,批注是家常。甚至……有时吃饭看,油污也少不了,或者好端端的一杯水就像是在什么引力的牵引下径直泼在最喜欢的字眼上,匪夷所思。就像从小到大,穿新鞋子的第一天总会被人狠狠踩到,浅色衣服头一天穿也总会不偏不倚地在衣襟正前装点上饭油或笔油打造的创意图案。

我不解,所以猜想,可能是太爱、太谨慎,才更易出问题,出了的问题又容易被放大,于是耿耿于怀起来。

当然,图书馆借的书不会遭此厄运,也是十足之奇怪。只有自己的,才会如此放肆。人的潜意识实在是有高超而绝妙的EQ,令人咋舌。

杂货铺宣传页,书店杂货铺宣传视频(1)

《解忧杂货店》这本书上,我折了四个书页作为痕迹,用红笔勾画了其中的句子。4个页码,与291页的篇幅对比起来,显然太少。这可能恰恰反映了我读此书的真实心境与状态,暴露了我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毋庸多说,它很梦幻。

除此,它的特点还在于使用细碎的语言铺陈出特有的情绪和记忆光圈,没有太多金句,情节的波动幅度倒也并非十足摄人心魄,需要你开脑洞,但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却是本令人放不下的书。这么说,与它搭建起来的小氛围十分有关,小氛围无疑是治愈的,小的东西天然具有安全感。它将时空变幻收缩得自如,使破碎的再度粘合,给不合理的一个合理的说辞。

这,让我仿佛回到了十二岁以前的小时光里。

我是一个看动画到十二岁的人。我不知道这个时期是否足够漫长还是太短促。十二岁后我突然就不痴迷动画了,彻底回归现实,十二岁前,动画是生命中特别必需的一样东西。连十二岁前的家也显得不真实:一户太阳整天都在照耀的西头,可能因为太热,因此感觉晚上也在被日光照射……楼下是马路,正对着一个小商店,窗棱和门都是淡蓝色的。看《解忧杂货店》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在24H的阳光小屋看动画,没有任何其他人和任何其他事值得关注。

这是本几乎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就能够看完的书,但它带给我一些连续的画面,细节处的描述够足,从想象文学变为视听艺术便近水楼台,中国与日本都将其搬上银幕。

言归正传,说说那四处折页上的句子。

第一处折页。杂货店老板浪矢雄治在面对同一人所写的三十多封信件时,并没将其行为视为无理玩闹,而是严肃地分析并论断:“不管是*扰还是恶作剧,写这些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普通的咨询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末了,他叹:“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

生活中,有的人,你以为他/她庸庸碌碌,哪有什么“灵魂”,做所的一切都缺乏想法与个性,或者连长相外貌都的确是个路人。但如若某一天,你突然在他/她不够友善、令人反感的“挑衅”举动或者言辞里,发现这人的另一面时,除了冠以其刷存在感的“恶名”外,是否可以接受另一个事实:他/她的内心还蛮渴望被关注的。

蒙奇常用哭或者扮丑的方式来吸引人,急了还会捂住人嘴或直接说:不要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很简单,他需要被关注,且前提是他感到了一种漠视。

雄治最大的善,便在于他不漠视任何人的心声,认为存在即合理,以及相信人是多面的,想法很多元。

在安德烈.高兹《致D情史》中也有类似这样敏锐的洞悉,来自恋人,将这种多面命名为脆弱的力量:“在大人的世界里,你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你必须强势,因为你的世界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我总是能够感觉到你的力量,同时,我也能感觉到你深藏的脆弱。我喜欢你那种被克服的脆弱,欣赏你脆弱的力量。”

强势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弱小的也可能是倔强的,丝毫不矛盾。

第二处折页。可能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都读到过,几乎是全书最有名的一个小段落。少年浩介在面临与逃债父母共生死的关头时,去东京看了披头士的电影,感叹“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因为倘若心没有离开,当将会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态发生时,理应有人去挽救。如果没有,说明其实关系早已破裂。”

果真如此?

所有的关系,大概还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便是,还有人在挽救、维护、修复、促进,还有人在始终用心想去做点什么。他/她不放弃。

杂货铺宣传页,书店杂货铺宣传视频(2)

浩介最终没有听从浪矢雄治的建议跟随父母远行逃避,在他感到父亲没有丝毫信任度的瞬间便逆向而行,与父母一别终生,虽然四十多年后,当他得知父母的死讯后感到一丝歉疚,但似乎内心对自己的选择是没有过多遗憾的,只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让他感到,心,分开了。这当然是个梦幻小说里的极端事件,但在很多破碎的关系里,追问破碎的理由有时的确显得不必和多余,真的需要一个具体理由才能够破碎吗?

当然不是,不愿再付出真心的那位,是曾经有过多么巨大的期待,以及多么深沉的打击,都未可知。

第三处折页。一个事业有成的女士在五十一岁时面对镜中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叹:“皮肤多少有些松弛和皱纹了,这也是难免的。这是她一路打拼过来的证据,她丝毫不以为耻。”

不像自怜,恰是自我打气一样的可爱。顽强而完整的生命力。

容颜凋零,是不令人愉悦的,却是自然的,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勋章式的存在,所以东野圭吾在呼吁的大概是人内心的醒觉,和清醒的状态。

眼前的并非真实的,真实的往往存在于另一形态中,指向别处,需要思考与辨识。

第四个折页。上面那位女士即晴美,是得到未来信件后成为女社长的命运受益者。她被绑架时发出感叹,也或者是作者替读者慨叹:“可是这又算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她会吃这种苦头?她到底做错了什么?记忆中她从没做过任何遭报应的事,她只是诚实地一心向前奔跑。”

很容易理解这种苦楚吧。尤其在逆境中,有种委屈便是,我明明什么都没做,锅全让我背了起来。明明只是在认真做自己,却不断地被泼脏水,被牵连到很多境遇中去。然后呜呼哀哉,呼天喊地地咆哮:天,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有没有?

如果有过,那么别再问了,洗把脸,收拾收拾,反思反思,总结总结,继续向前跑吧,这是唯一的通道,原因就是那个人尽皆知的大白话道理:你为何要在乎别人的眼光?

霞姐对我说:现在就是有人在我面前说我,我也不以为然。

人贵自知,绝非贬义的自知,它更该指涉对自身所有一切的认知。蒙奇常无端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是坏蛋,我是好蛋。这世界当然并非非好即坏,但天真孩童尚是非感十足,我们成人难道自己是好是坏都不自知吗?别人说你不好,你就以为自己真的不好,真是一种愚蠢和愚昧。

W说人终归需要向内寻找,向内要答案。我一度为此沉默,我不愿认同她的观点。向内寻找得太多也并非好事啊。她说我曲解了此意,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一种答案,即分明的自知是重要的。

一些莫名委屈,也可能亦是来源于你疏于了解和察觉自身的缘故,大凡足够自知,又怎会被一两句话牵着鼻子走。

所幸的是,五十一岁的晴美学会了反思和调侃,马上苦笑出来,似乎决意将太过专注的状态更改、丢弃一些,要向前走,却不该眼里只有前方。

变温柔了。

身临弱势处境并能够再度出发的人,或者都该是保有温情的,因为懂得和经过,所以感恩并慈悲吧。

最动人并最具说服力的,大概也并非生而顽强或者秉性坚毅。没有人天生便会坚强,那是一种逆境取代顺境,经历什么之后被激发出的强者品格,才因此而可贵。

一如,我喜欢你被克服的脆弱。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