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塔吉克族的妈妈抱着刚刚满月的孩子坐在老屋里,孩子的笑声和童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何为“塞种人”?英勇彪悍?嗜战嗜血?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提中国著名的史书《汉书》中,曾不止一次提到的一个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已很陌生的名词“塞种人”。塞种人于公元前八世纪出现在欧亚内陆的某些区域,并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迁往南俄草原、西亚、北欧和黑海沿岸,所以不唯中国,古希腊、古波斯的文献中都有他们的记载。中国《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本故塞种也。”“捐毒国,王治衍敦谷,本塞种也。”根据《三国志·魏志》引鱼豢《魏略》云,“桢中国、莎车国……休修(循)国、捐毒国、琴国,皆并属于疏勒(今喀什)”。这就是说,在古疏勒王国周边的各个小国,都有塞种人居住。
在杏花村,三个塔吉克小孩扮演成乐手在杏花树下自弹自唱。他们的“琵琶”是一块烧焦的木棒。摄影/刘建波
所谓塞种人,就是波斯人所说的Sacae(撒卡依),又称为Saka。古希腊将塞人称为“斯奇提亚”人,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指出:“波斯人是把所有的斯奇提亚人都称为撒卡依人的。”因此史书上所说的塞卡(Saka)人就是指的Scythians,由于音译的不同,出现了斯奇提亚、斯基泰等多个译法,今天多趋向统一译为西徐亚。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塞种人的祖先斯基泰人(Scythians)本起源于伊犁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在阿里玛斯帕人的打击下西迁里海和黑海北岸,生活在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和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南部是褶皱山体,而北部是一个坚实的陆地,与高加索褶皱山体的北部陆台相邻,并向北延伸,与俄罗斯陆台衔接。从地势上看,塞种人生活的区域比较低平,东部是一个湖样的浅海,在希罗多德时代被称作麦奥提斯湖(Moeotis),今天被称为亚速海(Azov)。这里水草丰美,宜于放牧,形成了塞族人的马背文明。他们属于马上民族,活动范围广泛,从乌克兰一直到伊犁河流域,渐渐形成七大部落:跨海塞人(乌克兰塞人部落)、塞克西耐(亚美尼亚塞人部落)、王族塞人(黑海沿岸塞人部落)、水边塞人(里海东岸塞人部落)、尖帽塞人(乌兹别克斯坦塞人部落)、马萨格泰塞人(哈萨克斯坦塞人部落)和饮麻黄的塞人(哈萨克斯坦塞人部落)。巨大的地盘、牧歌式的生活引起了一个人的觊觎,那就是著名的波斯战争之父居鲁士二世(Cyrus II of Persia)大帝。
一座百年老屋内,妈妈在烧火做饭,上小学三年级的姑娘在灶台旁读起了她的语文课本。摄影/刘建波
说居鲁士是战争之父毫不夸张,他英雄善战,足智多谋,先后攻占了吕底亚和巴比伦两个帝国,建立了波斯帝国,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游牧民族马萨格泰(Massagetai)塞人。马萨格泰人当时生活在中亚的锡尔河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大帝或许根本没有把这些牧民放在眼里,结果没想到碰上了硬茬,阴沟里翻了船。
摄影师来到的时候正值肖贡巴哈节,塔吉克姑娘扎菲拉端起奶茶献给来家里的客人品尝。摄影/刘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