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有很多别称,比如,金桂、木犀、丹桂等等。但其中有一个称呼,可以说是昵称,这就是“桂子”。人们喜欢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冠以“子”的称呼,比如,称西施为“西子”。因此,称“桂花”为“桂子”,一定是表达了人们对其喜爱之情。
桂子
很有意思的是,诗词中一般写“桂花”都称之为“桂花”,只有相对少量的诗词中,才改“桂花”称呼为“桂子”。但就是在这样少量的诗词中,含有“桂子”的诗词是金句迭出,朗朗上口,这就非常值得学习了。
1.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提起杭州,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西湖。但你要问唐代诗人宋之问,得到的答案就未必是西湖,而是两个,“钱塘潮”和“桂花”。他在《灵隐寺》一诗中,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描写了这两个杭州的象征: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就算是豪放如诗仙,也不过如此。海上日出的盛况,钱塘江潮的澎湃,尽在这句诗中。
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则是写给桂花的。前半句,当然是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人间的桂花,是移栽自嫦娥仙子的月宫。而后半句,则是赞扬桂花的香味,是从云外飘来的天香。所谓“云外”,当然是指仙宫。
这句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是“桂子月中落”,而不是“桂花月中落”?当然首先是五言律诗平仄的要求,这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要满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桂花月中落”,则变成了“仄平平平仄”,就不满足五言诗格律要求了。
其次,称“桂花”为“桂子”,表现了诗人对桂花的溺爱。就像大文豪苏轼,一定要把西湖称之为“西子湖”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诗仙李白的诗,豪放无比。宋之问的这首诗,其豪放程度丝毫不亚于李白,而且有李白所没有的格律。比如,最后一句,“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写得是既豪放,又有律诗的平仄感。
2.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在大诗人白居易眼中的杭州,可能“西湖”、“桂花”和“钱塘潮”三者同等重要。虽然他写过多首关于“西湖”的诗。但是,在他最重要的“组诗”,《忆江南》中,却没有提及“西湖”,而是提及了“桂花”和“钱塘潮”,这首《忆江南·其二》,全诗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山寺月中寻桂子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游玩天竺寺,在中秋佳节,寻找那醉美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远远欣赏那扑面而来的钱塘江大潮。
这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使用了“桂子”,而不是“桂花”,其首要考虑依然是平仄的要求。这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如果是“桂花”,则不满足平仄要求。
其次,一个“山寺月中寻桂子”,这里的“月中”,虽然是指农历八月中,即中秋节之意。但实际上并不妨碍我们想象成“月宫中”,这句诗就可以理解成,我从山寺走走啊,一直走到月宫,到月宫里去寻找桂花仙子。一个“桂子”,我们可以想象成“桂花仙子”,这是对桂花最最完美的想象。
3.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宋代大词人柳永是婉约派的当家词人,出自他手的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比比皆是。但唯有这首《望海潮》,写得极其奢华,极其豪放。如果柳三变一生只写过这一首词,那么他也将青史留名,而且会被当作豪放派词人。这首《望海潮》,全词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