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又称人鱼、鲛人(中国古名),是一种长着人身鱼尾的神秘水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洋的水域之中,常出现在童话、神话、玄幻小说以及古代传说、史*载之中,也是一种著名的艺术形象。
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很多人都很熟悉,都说:美人鱼是海的女儿,所以,她出现在海里,或者是水中。这些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近年来的考古界有这样一个惊奇的发现:在古代的很多墓葬之中,也会出现美人鱼的图案、造型等。
那么,古墓中为什么会出现美人鱼的身影?这些透露着诡异气息的美人鱼,不仅形成了古墓中的一道神奇景观,还带来了诸多的疑问:它们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最早将美人鱼与墓葬相互关联起来的人是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用人鱼膏作为灯烛的芯,可以保持火光长久不灭,这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长明灯了。”不过,这样的说法,在有些人看来,只不过是小说中的杜撰罢了,不能信以为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渲染秦始皇的神秘感。
然而,实际上,这里说的人鱼,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认为的人鱼,也不是神话故事中,那种半人半鱼的怪物。而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就是“鲵鱼”,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娃娃鱼”。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跟蜥蜴差不多,身体长度可达到两米多。
在《山海经》中,对于这种动物也有记载,描述其:有四个足,叫声好像婴儿啼哭。或许是因为娃娃鱼四肢肥大,头部扁圆,叫声又跟婴儿颇为相似的原因,所以,给人半人半鱼的错觉。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已经掌握的提炼技术,从娃娃鱼身体中提取鱼油脂,用来照明使用。
正是因为在远古灯光中,娃娃鱼有这种延长燃烧时间的作用,这也给娃娃鱼带来了几分神秘之感,同时,也让其数量锐减。
因为在古代,每一盏长明不熄的灯火之下,都有大量娃娃鱼肥硕跃动的身影。
除了《山海经》中对于人鱼故事的描述之外,在中国古代的墓葬艺术品中,也少不了人鱼的身影。比如:在汉代的墓葬之中,其石壁的画像上,就经常出现半人半鱼的怪物造型。之所以绘制这样的图案,主要是因为人们希望用人鱼来指引墓主人的“灵魂升天”,这体现的是对墓主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对于人鱼这一功能的传说,可以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找到。关于这样的传说,在古代也不占少数。而且,在古人的眼中,生活在水里的精灵,必然是鱼的形状。而且,在古人的观念当中,地上有的,天上必然会有,所以,人间的鱼飞升成仙,去往天界之后,依然会生活在天河之内。
李白的诗中,有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正是因为上下游这种地势的落差,才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河水从天而降的感觉。而在河水之中,半人半鱼的神灵,也会将河水当做通天的渠道,从而,引领人们的灵魂升上天宫。
可以说,在墓葬之中的人鱼图画,其背景也多为波光粼粼的湖面,这便预示了这图样具有承接天上和人间的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