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从4月开始“消失的大额存单”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可以查询多家银行App时也能发现,新发5年期大额存单已十分少见。
部分主流和头部银行也“下架”了2年期及以上期限的大额存单。
过去,为了拉存款,各大银行发明了出很多“高息产品”,除了常见的大额存单,还有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智能存款等。
最近,各大银行突然“集体反悔”,开始限制、叫停这些昔日的“拉存款利器”。
这样明显趋势性的动作和选择背后,是怎样的本质和原因?
越来越多的银行取消大额存单动作,经济环境中又有哪些风险和套路,值得警惕和防范?
接下来,中国的金融机构策略走向和变化,怎么看?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基于对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银行大额存单加速陆续退场动向和选择背后的因果逻辑分析入手,挖掘趋势动向折射出来的关键信号,并对当下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有关联的几个风险和套路,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越来越多的银行下架长期大额存单的原因,是什么?2024年以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银行,主动下架长期大额存单?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净息差”:
客户把钱存到银行,到期后,银行向客户支付存款利息,存款业务就叫做银行的「负债业务」;
银行把存进来的钱,转手再贷款给需要用钱的人,贷款业务就叫做银行的「资产业务」。
假设,银行存款利率2.5%,贷款利率为3.0%,那么,多出来的0.5%息差,就是银行的利润。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存钱的人越来越多,贷款的人没有几个,这就会造成银行负债端压力过大,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大额存单作为具备高利率优势的存款产品中的一种,在银行利润走低的当下,对大部分银行而言,维持高利率将成为负债端的“包袱”。
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情况,看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