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朋友圈初登舞台时,宛如一颗璀璨新星,照亮了网络社交的天空。我最初接触朋友圈大概是2013年左右,那时的我每天还窝在店里刷着最入门的3G手机。那时发第一条动态像在雪地上踩脚印,连配图滤镜都透着股小心翼翼的新鲜劲儿。现在翻看当时的动态,有人晒食堂的鸡腿饭要加十层滤镜,有人半夜两点发“青春就是用来失眠的”配张路灯照片,就连朋友老宋感冒打喷嚏都要发个九宫格——那时的朋友圈,活像个热气腾腾的早市。
十二年后,当我凌晨两点刷到前同事晒的第六张会议桌照片,突然发现朋友圈的烟火气正在消散。这个曾经记录我们生活碎片的橱窗,正在变成布满灰尘的展示柜。
【一】
上周一个老同学咨询了我一些电脑问题,顺手点开他朋友圈想找点话题,赫然撞见一道冰冷的横线:“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无奈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尬笑,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清理QQ空间时,发现当年互踩空间的网友早已把日志锁进密码箱。
微信团队去年公布的数据像盆冷水:朋友圈人均每日发布量下降38%,三天可见用户突破2.6亿。某天深夜刷朋友圈,连续七条都是“转发集赞送保温杯”,恍惚间以为误入了超市促销群。前些天听一个年轻朋友说:"现在正经人谁还发朋友圈啊?"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当年我们说“现在谁还玩QQ空间”的口气。
【二】
一个朋友告诉我,上个月她被迫发了67条公司广告。“现在打开朋友圈,就像走进贴满小广告的电梯间。”她苦笑着给我看手机,最新动态是凌晨两点转发的“老板语录”,下面孤零零躺着行政主管的点赞。
还有一个做微商的朋友更魔幻。朋友圈早上七点是青海特产,十点变成海外代购手表,下午穿插几条“转发此条保家人平安”,深夜突然画风突变开始卖佛牌。问他怎么经营得这么“多元”,他晒出三台手机咧嘴一笑:"不搞搞副业,难道等着喝西北风?"
【三】
想起十年前玩QQ空间那会儿,我们像装修自家客厅一样折腾空间皮肤,为偷菜熬红眼睛,在留言板用火星文写满青春暗语。后来怎么渐渐不玩了?当空间里塞满"帮我儿子投票""转发这条锦鲤"的时候,当每条说说都要考虑同事亲戚老师的时候,那个曾经肆意撒欢的游乐场,终究变成了需要正襟危坐的会客厅。
现在的朋友圈正在重蹈覆辙。年轻人转战小红书发ootd(每日穿搭),中年人躲进抖音拍对口型视频,00后们在QQ空间玩起了"黑话接龙"。前几天看到前领导发的团建照片,九宫格里每个人都笑得像复制粘贴,恍惚想起当年QQ空间里那些刻意45度仰望天空的自拍。
【四】
外地某大厂的一个朋友透露,他们内部把朋友圈称为"数字废墟"——70%的广告内容,20%的沉默用户,剩下10%的真实分享里还有一半是深夜emo(情绪化)。倒是视频号突然开始发力,算法推送越来越像抖音,评论区渐渐出现"互赞互评"的江湖暗号。
想起马化腾当年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现在看朋友圈倒成了某种生存方式。有人在这里表演生活,有人在这里贩卖焦虑,更多人设置朋友仅限“三日游”,也有人干脆关闭了朋友圈,像在自家门前挂起"谢绝参观"的牌子。
【尾声】
当年QQ空间衰亡前,最后的热闹是全民抢车位和农场偷菜。如今朋友圈的终章里,最后的狂欢可能是铺天盖地的砍价链接和养生谣言。上周清理微信存储时,发现2014年的某条朋友圈下,曾有28条插科打诨的评论,而最新动态却是连续三个月的空白。
或许社交媒体的宿命就是如此:当广场变成集市,集市沦为废墟,我们又会扛起帐篷寻找新的营地。只是偶尔翻到那年盛夏发的冰棍照片,底下还有损友留言“给我留一口”,突然觉得那些笨拙的分享欲,才是互联网世界里最珍贵的烟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