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药治疗四弯风(AD)及优势
中医学认为四弯风病是由小儿先天不足,禀赋较弱,胎中遗毒遗热,或后天饮食失节,脾失健运,以致湿热内生而成。
广东地属岭南,气候潮湿闷热,患儿正气亏虚,复感风湿热邪,蕴结肌肤而成。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至青少年和成人期,因病久心火耗伤元气,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中医药治疗四弯风(AD)经验丰富,疗效确定,在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瘙痒、皮疹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本病总的中医治疗法则是: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而采取不同治法,初起和急性发作期以祛风、化湿、清热为主,佐以健脾理气;反复发作和慢性期以养血润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健脾调脾。
健脾在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意在培补后天之本以补益先天之不足。并结合局部皮损与整体证候,随证灵活加减,标本兼顾,内外合治,可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
(1)心脾积热
症状:皮肤潮红,皮疹以红色丘疹、斑疹和斑丘疹为主,伴有少数水疱和丘疱疹,抓痒明显,伴少数糜烂,渗液不多,结黄色痂皮。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烽。
治法:清心泄火,利湿止痒。
常用中药:淡竹叶、灯芯草、连翘、生薏苡仁、徐长卿、土茯苓、甘草。
(2)风湿蕴肤
症状:皮肤潮红,瘙痒剧烈,抓之可糜烂渗出,伴神倦,便溏。舌淡,苔薄腻,脉滑。
治法:祛风清热,化湿健脾。
常用中药:萆薢、薏苡仁、丹皮、黄柏、茯苓、泽泻、滑石、通草。
(3)脾虚湿困
症状:皮损暗淡不红,或渗液清稀,或病久皮疹反复发作,轻度肥厚粗糙,搔抓后易流清水。面色萎黄,胃纳差,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或濡。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常用中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陈皮、大枣、苏叶、防风。
(4)血虚风燥
症状:皮损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食后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脉滑。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常用中药:当归、白芍、生地黄、防风、蒺藜、荆芥、生黄芪、何首乌、丹参。
温馨提示:中药处方需由中医专家详细诊视后拟定,一人一方,辨证论治,不可擅自用药。
(1)外洗或外敷
初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可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外洗。
若水疱糜烂、渗液明显时,可使用金银花、野菊花、马齿苋、黄柏、紫草等煎汤外洗并湿敷。
(2)外搽药膏
无糜烂、渗液时,用三黄洗剂、消炎止痒霜、复方蛇脂软膏等外搽。
有糜烂、渗液时,用黄连油、青黛油外搽。
干燥肥厚型皮疹可用茶油、青黛膏外搽,也可用硫软膏外涂患处。
3、其他疗法(1)划痕疗法
对慢性肥厚性皮疹患者,可选用划痕疗法。
(2)吹烘疗法
对肥厚干燥性皮疹患者,先在患处涂青黛膏或硫磺膏,再用电吹风筒吹烘20分钟。
(3)针刺疗法
主穴取大椎、曲池、足三里,配穴取血海、合谷、三阴交,亦可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在附近取穴。
(4)自血疗法
适用于慢性期皮疹,抽取自身静脉血3~4ml,即时肌注,隔日一次。
坚持中医治疗,减少病情反复
由于四弯风(AD)有一定的遗传素质,与免疫反应异常、神经精神因素、感染、气候及生活环境等相关。因此,要改变患儿脾胃虚弱的体质,祛除外感的风湿热邪均需要一定时间,故其治疗过程漫长而艰辛。
此时,患儿及家属往往容易失去耐心及信心,医者需指导患儿及家属,使其了解此病的特点,正确对待,并坚持中医内外兼治,才能控制瘙痒,有时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因瘙痒而加重病情。
四弯风(AD)要吃多久的中药?
刘亚梅主任表示,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清除患儿的胎毒胎热,改变患儿的体质,但需要一定时间,同时在治疗期间,因患儿饮食不当、生活环境的改变、接触其他物质刺激,或者搔抓过度,心情波动,易出现病情反复,一般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在病情控制后,根据辨治论治原则选用健脾渗湿、养血祛风等方药进行巩固和预防性治疗,常可减少复发。
婴幼儿期发病的患儿,争取在学龄前治疗好;儿童期发病的患儿,争取在12岁之前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