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看着眼前30名考生在埋头做题,奋笔疾书,崭新的空调送来徐徐凉风,把和煦的春天留在教室,把气势磅礴的盛夏挡在外面,不由得思绪起伏……
24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是在这个考点参加高考。当时我在农村中学上普高,一个年段仅有一文一理两个班级,各30名左右的学生,根本就不可能设有考场,我们只能到25公里之外的县城参加考试。也就是说,得寄宿三天。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家人的陪伴在外住宿,心里不免有些恓惶。
30多人挤在破旧的公交车里,车行在崎岖不平的柏油路上,到了县城,早已晕得七荤八素。时值大暑,太阳热气腾腾的,车厢里跟烤炉一般。下了车,整个人虚脱般难受。
宿舍安排在旧党校,一楼大教室,“鸭子床”上下铺,男女生各住一间,只有几台吊扇在吱吱呀呀地响着。我一点食欲也没有,只喝了点粥便瘫在床上,很累,却睡不着。没地方洗澡,只能用毛巾擦擦身子。晚上睡觉的时候,闷热无比,蚊子嗡嗡嗡吵个不停,驱赶了半天,终于模模糊糊睡着了。被带队老师叫醒时,身上已经红肿了好几处,痒得难受。
昏昏沉沉地走进考场,教室里的几台吊扇根本驱不走七月的狂热。
这样难受的日子熬了三天,与考题斗,与天气斗,与环境斗。考完后,每个同学都像大病初愈。
那年高考,我考砸了,离录取线差6分,不得已走上了县城补习的道路。当时弟弟妹妹都已辍学在家,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土地里一镢头一镢头刨出的粮食换来了一点钱,节衣缩食地供我上学。我得玩命读书,不能再让他们失望。尽管第二年高考天气依然炎热,但避免了客场作战的劳累,我终于圆了大学梦。
后来,为了避开三伏天,让考生凉快一点,发挥出最好的状态,高考提前了一个月;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到县城考试,取道高速只要20分钟,他们也住上了宾馆,标房,两个人一间。我不由得感慨万千,要是我们当年有如此的条件,说不定我就不用补习了。当时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个娃,初中毕业后能继续读书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奢侈到住宾馆。再说当年考点附近也没什么宾馆,有限的几间招待所,只够监考老师、带队老师居住,怎么收容得了我们这群客场的考生。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多了,真是令人羡慕。
时间兜兜转转来到了庚子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华大地的许多地方按下了暂停键,学生们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虽然有老师的网课,停课不停学,但哪里比得上校园里老师的耳提面命?
虽然高三最早开学,但还是比往常晚了将近两个月,许多学校第一轮复习还没结束。不得已,高考推迟了一个月,又回到我们当初的时间点。那时,我的心咯噔一下,为无数的考生祈祷:7月7日那三天,天气凉爽一点,再凉爽一点。然而今年的气候很是奇怪,可能是没有台风吧,闽南地区五月份就像火炉般,六月份最高气温屡屡突破40摄氏度。这么酷热的天气,参加如此重要的考试,孩子们能受得了吗。我心里不由得暗暗打鼓。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久便传来喜讯,泉州地区所有的考场,高考之前必须安装好空调,各级政府都把这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确保考生清爽应试。听到这个消息,我跟所有考生一样欢欣鼓舞。
此时,我坐在考场里,看着空调呵护下的考生,感慨系之,习习凉风把我的思绪吹得很远很远。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是扶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关键一年,却出现了疫情这一附加题,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向人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徐徐凉风送关爱,相信今年的考生们也能向父母向社会献出一份好的成绩。如果说我们这群往年参加高考的人,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那么,眼前这群鏖战高考的孩子,则是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他们将推动我们的国家,在第二个百年的时候,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古稀之年的我,也将如现在一样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