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梁、板起拱,有那么简单吗?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2011 第4.4.6条规定, 对跨度不小于4m的梁、板,其模板施工起拱高度宜为梁、板跨度的1/1000~3/1000。起拱不得减少构件的截面高度。在条文说明里进一步指出,对跨度较大的现浇混凝土梁、板,考虑到自重的影响,适度起拱有利于保证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执行时应注意本条的起拱高度未包括设计起拱值,而只考虑模板本身在荷载下的下垂,故对钢模板可取偏小值,对木模板可取偏大值。当施工措施能够保证模板下垂符合要求,也可不起拱或采用更小的起拱值。
对于这个起拱,我有三点疑惑:
一、模板起拱后的下垂什么时候完成?
按条文说明讲的,起拱是为了抵消模板本身在荷载下的下垂影响。这里的荷载包括了哪些荷载呢?是仅指模板和支架系统的荷载?还是包括了钢筋和砼等荷载呢?
如果仅指模板和支架系统的荷载,那在模板安装完成后,模板的下垂同步完成了。如果还包括了钢筋的荷载,那在钢筋绑扎完成后,模板的下垂也完成了。这都不会影响后续的砼浇捣施工。
如果还包括了砼的荷载,是在砼浇捣后完成下垂还是在底模及支架拆除后才完成下垂呢?如果是两个阶段各完成一部分,那每个阶段分别占多少比重呢?
我猜测应该是两个阶段各完成一部分,但每个阶段占的比重是多少需要试验、实测确定。
二、怎样同时满足起拱和不减少构件截面尺寸的要求?
举个例子:柱网尺寸6m×9m,即主梁的跨度为9m,主梁跨中处有次梁,次梁跨度为6m,板的尺寸为4.5m×6m。假设按1%起拱,首先,主梁跨中处起拱9㎜,次梁跨中处起拱6㎜,板跨中起拱6㎜。也就是说,起拱后,板底模最高处标高比板底设计标高要高21㎜,为了不减少板厚,浇捣时板面砼标高比设计标高也应提高21㎜。而从跨中到支座起拱值是由大到小变化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那砼上表面的标高也因梁板起拱值的不同而要相应变化。也就是说,在浇捣砼时要按砼表面标高来控制的话会相当麻烦。砼浇捣前先控制好模板面标高,浇捣砼时再把控设计板厚或梁高,而不是去测控砼面标高,相对要简单一些。
三、实际下垂值与起拱值偏差较大时如何处理?
假设起拱值是20㎜,而实际下垂值只有5㎜,那砼面标高比设计标高要高15㎜;如果实际下垂值达到了35㎜,那砼面标高比设计标高低了15㎜。标高偏差超出规范要求,严格来讲就是不合格了。
以前虽然在施工现场做了多年,但当时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梁、板起拱的问题,也没有深入了解过实际是怎样操作的。恳请大咖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