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湖泊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在当地也被称为西太湖、沙子湖。
在历史上,滆湖水质优良,水草丰茂,是当地有名的“聚宝盆”。滆湖还曾是长江中下游地带典型的水草型湖泊,但在过去的20年里,湖区的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逐渐演替成了水藻型湖泊。
滆湖的区位示意图
从2007年开始,滆湖持续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水质急剧恶化。蓝藻是一种有害的浮游微藻,能够释放生物毒素,这种藻类的过度繁殖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滆湖的生态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紧要关头。
滆湖的水质恶化,其实是个老问题对于湖泊生态系统来说,鱼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曾对隔湖的鱼类资源进行过一次调查,当时明确记录的鱼类有26种。除了常见的青草鲢鳙,湖中还出产黑鱼、黄颡鱼、鲌鱼、鲫鱼等水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60~80年代,滆湖还曾出产蒙古红鲌、银鱼、花䱻等特种鱼类,但是在近年的调查中,这些鱼类都没有发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指出,滆湖鱼类不仅在种类上减少了,而且体型、年龄也都明显变小了。
从滆湖渔获物的规格来看,四大家鱼确实存在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特点,过度捕捞的“症状”非常明显。而距离隔湖20多公里处的太湖,也同样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困境——由于捕捞强度过高,太湖的四大家鱼资源严重衰退,不值钱的湖鲚借机“上位”,成了绝对的优势物种。
2006年,太湖渔民一网捞上6万多斤湖鲚(经济价值低)
滆湖鱼类物种的减少,不仅会影响到渔民的经济收入,还会导致湖泊的调控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更何况,滆湖本身还是一个浅水湖泊,水位常年维持在1.2米左右,水体流动性差,很难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将入湖的污染物质全面净化。
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每年都会定期向滆湖放流一定数量的鱼种,进而优化群落结构。然而由于酷渔滥捕,放流的鱼苗往往会被渔民捞起,导致放流效果大打折扣。直到2021年初,滆湖、太湖全面退捕,生态修复这才迎来转机。
滆湖为什么会患上“营养病”?在2020年,环境监测部门在滆湖中设置了20个水质采样点,开始逐月监测并分析隔湖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每年夏季,湖中藻类的密度和总磷含量会达到较高水平,每升水中含有5462万个藻类细胞,蓝藻暴发的风险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