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图片来自网络)
海底的宝藏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这种东西是是由甲醛气体分子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中结合而成,又被叫做“可燃冰”,这也是人类的未来能源之一。
怎么样,这些“深海宝藏”足够诱人吧,但是“宝藏”都在深海的海底,不容易开采。怎么办呢?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人类开采深海的的第一步。
模仿还是创新?不带任何抗压设备,人类深潜的世界纪录是330米。这离深海标准的1000米还有很大差距,人的身体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只能借助深海探测器来帮忙。
深海潜水器的最终目的是载人探测深海,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已可以突破7000米的深度深海潜水。那么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蛟龙号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蛟龙号上最关键的地方是载人舱,它为研究人员制造出常压环境,使得乘员和仪器正常运转。这个载人舱大致是个球体,内径2.1米,采用了厚达70毫米的钛合金材料制成。
这之外的抗压结构还有耐压罐,可以用于供给载人舱空气和调节载水仓的压力。除了抗压结构,还有一部分是外部结构,包括潜水器的框架。
潜水器的框架用于安装仪器,为其他外部结构提供安装环境,例如浮力块、稳定装置等等外部设备的安装。
蛟龙号中最特别是两套独立的电磁铁和一套液压抛弃系统,这样可以做到多重保证,防止下潜的时候出现事故,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人员和潜水器的安全。
蛟龙号开始探测(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上的深水潜水器都借鉴了深海生物的身体构造,但大多还是科学家做出的人类深海潜水的创新。有了这些功能强大的潜水器,我们就可以畅游深海了,但是要大规模的进行深海的研究,仍然需要深潜的深海空间站。
未来,中国将建成可潜入2500米海底的、最大可以提供50个科员人员在水下驻扎两个月的的深海空间站,可以与深海潜水对接,运送人员和物资。这样的深海潜水器可以长时间、全天候在深海进行研究和作业,对于深海研究以及资源开采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更遥远的未来,也许人类可以开始建造海底城市,建造海底工厂,在水下生活不再是遥远的梦。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