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艺术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对于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留存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和研究,取精华去糟粕,加以继承和发扬是艺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篆刻和学习诸多造型艺术一样,掌握其技法和发展规律的最好方法就是临摹。通过临摹我们可以最直接的间接故意最直接地了解古玺、汉印、流派印的不同字法、章法以及刀法,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融会贯通而独具新貌。
所谓"印宗秦汉",即言秦汉印包容了印章艺术极为丰富的内涵,其风格或浑厚、雄健,或细劲、古雅,或平稳、匀称,或纵肆、跌宕。至汉以后,尤其是明清,诸多篆刻家都是在临摹"秦汉"印的基础上而有所创新的,如汪关、朱简、林皋(hao)、丁敬、巴慰祖、奚冈、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等。因此,我们在临摹古人作品之前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总结前人的有效经验,临摹古印可以先从汉印入手,由简入难,由平稳入奇变,然后上溯秦印、战国古玺,下追明清诸派之法。
"临摹",顾名思义,可分为"摹"和"临"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