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较为完整的生肖系统。而最早明确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则是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的形成与古代中国的天干地支系统密切相关。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时方式,最初用于记录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在这一过程中,十二种动物被选出来作为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从时间周期的角度来看,老鼠位居首位的最直接解释是与它的活动时间有关。老鼠通常在夜间活动,特别是在午夜前后(23:00-01:00)。这一时间段正好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此老鼠被选为"子"的代表。
除了时间周期的解释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解释了老鼠为何位居生肖之首。这个传说被称为"鼠咬天开"。
在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宇宙最初是一片混沌。老鼠在这种混沌状态下,正好在接近半夜的时候出来活动,将天地咬出一道缝隙,使得天地得以分开。因此,老鼠被视为开天辟地的功臣,被赋予了生肖之首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