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光奔赴,逐梦新程
“脚下有风,眼里有光,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过往皆为序章,将来皆为可盼。”《人民日报》的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无尽的力量与希望。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信仰,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无畏风雨。
回顾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将自己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信念化作脚下的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地穿梭于田间地头。他眼中有光,那是对粮食增产的渴望,对消除饥饿的坚定信念。心之所向,是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行之所往,便是无数个日夜在试验田的辛勤耕耘。尽管科研之路充满艰辛,试验多次失败,但过往的挫折皆为序章,他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他所期盼的“禾下乘凉梦”逐步照进现实 。
无独有偶,“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前往敦煌。她脚下的风,是对敦煌文化的执着追求;眼中的光,是对莫高窟保护与传承的热忱。她心向敦煌,在漫天黄沙中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克服了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在她的努力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瑰宝。她将过往的艰苦岁月当作人生的序章,用一生的坚守,让敦煌文化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与希望。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他们脚下生风,奔赴抗疫一线,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他们眼中有光,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他们心之所向,是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行之所往,便是不顾个人安危,在病房中忙碌的身影。尽管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过往的艰难险阻都成为了他们前行的动力,在他们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而未来,是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也是医护人员对守护生命的永恒承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秉持这种精神,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当我们心怀梦想,眼中便会有光,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坚定信念,脚下便会生风,赋予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过往的成功与失败都已成为过去,它们是我们成长的基石,是人生的序章。而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创造。
让我们怀揣着“脚下有风,眼里有光”的热情,向着“心之所向”的方向,坚定地“行之所往”。把过往的经历当作宝贵的财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未来的每一天都将充满阳光,每一个梦想都将在汗水与拼搏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