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李近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衣着上也略见一二,近日见他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荣光散发,我就顺口夸赞了几句,没想到他却当真了,解开扣子就摆谱:“国人的呢,一千多,衬衣三百多,皮鞋六百多……”
或许过有了就不在乎了,据老人们讲,在过去某一朝代,那时候穷人很穷,一件衣服或一床被子得传好几代人,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实在破得没法穿了,就撕成小块抹上浆糊打缺子做布鞋底用,于是,用破衣服打缺子做鞋底的方法就流传了下来。
我小的时候,就曾亲眼见母亲把一些破得没法穿的衣物撕成小块,铺在桌子上抹上浆糊,一层一层的加厚至一毫米半左右晒干,然后把纸鞋底样定在上面用剪子沿着鞋样边缘剪下来,边缘沿上白布条,最后,母亲用麻绳纳鞋底,还记得针法花纹有水上九、水下九啥的。
母亲做的鞋不仅穿着舒适,也很美观大方,因此,不管我走到哪里逢人必夸:“*手真巧,你看做的鞋那个样子啊。”
不仅我母亲,整个沂蒙人都有做布鞋的传统,从抗战到解放,沂蒙人推着独轮车到前线支前,沂蒙红嫂就做布鞋拥军,这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佳话。到后来,这种做布鞋的传统又发展成了小作坊式的布鞋厂,起初,还是沿用了打缺子做鞋底的方式,后来布鞋生产走向产业化,打缺子的方式才被“无纺布”替代了,但无纺布相比打缺子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耐久,不耐磨。
到如今,我家抽屉里还有一本夹着鞋样儿的书,里面的鞋样有男式的女式的,也有小孩的,有单鞋也有棉鞋等各式各样的鞋样,邻居婶子大娘有爱好手工的,也经常到我们家让母亲给把鞋样,只是,近年母亲的眼花了,才不做了,但我脚上穿的,橱子里放的,至今还有母亲做的布底鞋。
打缺子做的布底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穿着养脚舒服不长脚气,在我们沂水的布鞋城,听说一些做工精细的布鞋还出口国外了,所以我觉得,一双做工好的布底鞋,一点也不比好几百块一双的皮鞋档次差。
老人们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意思是说,一件衣服不穿十年以上是不能丢弃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母亲也不再用“是衣就遮皮,是饭就充饥”来训导我们兄弟了,但她还是不舍得吃不舍得喝,透过母亲日趋年老瘦弱的身躯,我看到的是打缺子做鞋底式的勤俭、坚韧、顽强、物尽其用的优良品性和可贵的人生精神。
壹点号涩味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