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
作者:孙本达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不知不觉已步入了老年行列。人老了,总有怀旧情结,总想写一篇小时候童趣的文章。记忆翻飞,尘封开启,童年的一幕幕跃入脑际,对逝去的岁月留下无限的遐思与美好的追忆。静思之余,穿越时空,捡拾一片童年赶海时的乐趣。
一、潮起潮落
我老家在威海,居住在距海边不足一公里的农村。小时候常去赶海。提起赶海,关键是个“赶”字,有赶潮水、赶早之意。关于潮起潮落,不得不提起月亮与牛顿老人。1687年牛顿成功的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科学的解释了日月星辰的运转与潮起潮落。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我们的祖先为了准确表达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在沿海地区广泛地流传着与潮汐相关的顺口溜,如“二十二、三正晌干,初一、十五*黑海”均指农历这一天退大潮或满潮。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对地球存在着引力。这引力在平时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小到不能使地面的任何物体移动。但对于浩瀚的大海,当月亮正对着的这片海域,引力足以使海水升高,形成“涨潮”,潮水最高可涨到9.4米(韩国仁川,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成功地利用涨潮登陆南朝鲜,开启了朝鲜战争)。当月亮与海平面平行时,形成“退潮”。一个潮汐周期约24小时50分钟(天文学上称一个太阴日)。各地潮水涨落的次数、时刻、持续时间也均不相同。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分30秒)。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海域为半日潮型,如威海、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个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
天文大潮:牛顿指出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G×M₁×M₂)/R²。月球虽比太阳质量小,它的引潮力却是比太阳的2.17倍。 每当月球、太阳、地球运转到一条直线上,两个天体的引潮力就会作用于同一方向,把海水推向“高潮”。我们常听说过“钱塘江天文大潮”的来由就在于此。
沿海的人们掌握了潮起潮落的规律之后,就会赶海。退潮时捡拾贝类、捉螃蟹,捕捉因贪玩忘记随潮水返回大海而困在浅池的鱼虾。涨潮时主要是撒网捕鱼或垂钓。
二、捉螃蟹
在没有电灯的五、六十年代,农村的夜晚一片漆黑。人们面对慢长的昼夜,只能仰望天空,遐想天上的琼楼玉阁,来慰藉自己的空旷的心灵。还好,有大海的陪伴,不会过分的寂寞,并不时带来趣事与快乐。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海滩。
在夏秋季节,水温适宜,沿海的人们常常赶夜海。提上马灯,拿上渔具就出发了。沿途的河汊、海汊纵横交错,滩涂布满了盐田,是赶海的理想场所。
在秋天,河蟹要到河海水混合处产卵,完成壮举的一生,其习性类似大马哈鱼。蟹卵在来年春天生出小的蟹苗,沿河而上,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到达河的上游十余里的水域,在那里生长2~3年后返回大海,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秋天,人们利用螃蟹的这一习性,“守株待蟹”。雨水丰满时,螃蟹在河里成群结队,义无反顾的走向大海。逢干旱时节,河流干涸,河蟹只好在滩涂跋涉。为了躲避天敌,它往往晚上行动。这时它会口吐白沫,发出吱吱的响声。在夜深人静时,你只要侧耳细听,就能寻匿出它们的踪迹。捉螃蟹可要技巧。遇到危险时,螃蟹会高高的举起两只鳌钳,进攻一切来犯之敌。这就要伸手敏捷,首先将鳌钳扑倒,然后手捏蟹盖抡起,让它八爪轮空,任凭它张牙舞爪,但已无济于事。秋天几乎每晚都能捉大半桶螃蟹。煮、蒸、做蟹酱,送友人都是常事,但没有到市面出售,那时没有市场经济。
威海的近海有两种大的海蟹,一种叫“飞蟹”(学名梭子蟹),一种叫“赤脚红”。飞蟹,顾名思义,就是此蟹长着两片翅片,可以水面上滑行,速度很快,类似飞行。这种蟹只能网捕。通常在半潮时,人们在齐腰的海水中推着三角网杆行走,飞蟹入网后,把网收起,用深斗笊篱将螃蟹舀起,放入身后带盖的笼子里。由于海水较深,一般只有成年人才做这一危险动作。大学放暑假时我偶尔也去过过瘾。“赤脚红”,顾名思义,蟹的鳌钳是红色的。它虽然个头较小,但力量很大,夹起人来毫不留情。它善于出没于石缝间,捕捉有一定的难度。
滩涂上有数不清的小蟹,如沙蟹(招潮蟹)、石棱子、“亲家捏”,“牛屎派”等。沙蟹在沙滩上打洞,退潮时出来晒太阳,远看“千军万马”,近看“百孔千疮”,是对沙蟹最好的写照。
石棱子蟹长着一双不对称的鳌钳,攻击力仅次于“赤脚红”,味道非常鲜美。在冬天冷到零下7度以下,滩涂上就开始上冻,这时冻僵的赤脚红毫无战斗力。人们只要用铁锹翻挖蟹窝,就可据为己有。在六、七十年代的春节,人们往往用一盘油炸小蟹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亲家捏”,“牛屎派”是比较温和的蟹种,味道平平。所以很少有人专门捕捉它。
三、拾贝
贝类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头顶着壳硚到处行走的,如 苦螺、香螺、螺丝贝等;一种是原地打洞、足不出户的,如蛤蜊、圣子、海兔等。赶海最多的是拾贝。在退潮时的夜晚,人们挑灯拾贝。这时不但要“赶海”,还要赶早。在平平的海滩上,脸贴着地面查看四周,有高高的凸起物就是海螺。它壳小身子大,行动缓慢,当被人们捡起时,舒展的身体会紧缩回壳内,外面有一层棕色的膜片,保护着壳内柔软的身体。章鱼、八爪鱼在吃贝壳时先用嘴舔舐膜片,待棕色的膜片舔出孔洞时,再把里面的肉吸出来。
沙滩原地打洞的贝类有很多种获取方法。沙滩中的蛤蜊可直接手扣、锹挖、耙搂。圣子、海兔则往往用钢丝直接 “钩钓”,即将带有弯钩的钢丝直接插入洞中,向上一拉,它就会被串在钢丝上。
小时候过生日吃长寿面,蛤蜊肉鸡蛋面几乎是标配。这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四、捉鱼
赶小海的鱼类品质不算多,最多的是光鱼,其次是梭鱼、花寨鱼(鲈鱼)、海鲫鱼等,偶尔也会有海鳗、章鱼等。
光鱼是渤海特有鱼种,无鳞,生命周期只有一年。这种鱼在初秋季节在深水区,成群结队,这时只能垂钓。有时光鱼也会到浅水区。在夜晚通常用鱼叉叉鱼,这可是个技术活。由于水的折射,你看到水中的鱼儿与实际的位置有视觉差。水越深,折射越厉害。要反复练习。只有技艺精湛的人才能在深水中叉到鱼。
在晚秋季节,光鱼喜欢打洞群居。多的时候一个鱼洞里有一、二十几条。我们常说的摸鱼捞虾,摸的大多是光鱼。它肉质鲜嫩,煎炒烹炸,包饺子都为上品。
撒网捕鱼较为少见。一是渔网比较贵,二是技术要求比较高。但网捕效率较高,不分鱼种,大小通吃。
还有一种捕鱼方式——铲鱼。在冬天如果晚上遇到大风降温,海水波涛翻滚,气温骤降,海水就结冰了。鱼儿硬生生的冻在冰里。不畏艰苦的人们手持铁锹,凿冰取鱼。
五、捉虾
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动物,近海虾的种类不是很多,有青虾、草虾、蜢子虾、虾姑等。虾对海水的质量非常敏感,在日渐污染的近海,能够捉到虾的机会很少。赶海,虾往往是副产品。
青虾、草虾在深水中可用网捕,在浅池可直接手抓。蜢子虾是近海最常见的虾种,个头只有蚊子大,比我们平时见到的虾皮还要小,捕虾的网眼密的像蚊帐布似的,捕上来的虾一般发酵后做虾酱。
虾姑喜欢在滩涂上打洞,涨潮时在海水中游荡觅食,退潮时穴居。捕捉的方法很特殊,用毛笔“钓虾”。最好是羊毛笔(因有气味),或刷墙用的排笔(便宜、实用)。当你把毛笔塞到虾洞时,虾姑会对入侵者习惯性的反抗,用鳌死死地钳住毛笔,并向外推,这时轻轻的往外一提,虾姑就拉出来了,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有句俗语,靠上吃山,靠海吃海。只要辛勤劳作,就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味童趣,其乐无穷!小时快乐很简单,一份自制的海鲜长寿面,足以使你生日快乐。那时家里很穷,吃不起肉,只好吃海鲜了!
蔚蓝的大海曾给我的童年留下太多美好回忆。如今的大海已张开它宽广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威海——这片蔚蓝的海湾,将比我童年的记忆更加绚丽多彩……
2018.11.25
孙本达书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