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款App上,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的使用规则完全不同。
注册时,男性用户无需实名认证或资料审核,可以随意填写个人信息;而女性用户注册则需要实名认证等繁复严格的流程。
男性用户在App中与异性聊天、语音、视频都需要花钱;而女性用户和男性用户聊天不用花钱,还可以挣钱。
原来,在这类恋爱交友App的运营生态中,男性被定义为花钱的消费者,女性会员则可以从平台赚取分成,属于提供服务的工作者。按照“她伴”App软件设定的规则,女性用户可以从与之聊天的男性用户花费中,获得45%以上的分成。
该交友软件成为专为男性用户提供社交聊天服务的消费平台,与消费者理解的以平等、自由交友结缘的社交软件定位大相径庭。
以“兼职”为噱头发展“聊天员”
实为涉黄产业链
眼下很多所谓社交聊天软件,大多是利用女性用户聊天来获利。这种商业模式是平台有意组织实施,并且已在互联网上衍生出一个另类职业——聊天员。
在网络上,有一些讲述“聊天员”励志故事的帖子,如还清外债、月入3万、躺着赚钱等。
记者添加了一位发帖人的微信,表示自己想成为兼职“聊天员”,随后这位发帖人就成了记者在这个行当里的“师父”,开始为记者讲解聊天话术和挣钱技巧,比如主动去搭讪、账号包装得漂亮、头像昵称要吸引人、加入视频特惠……“师父”称,文字聊天一天能挣50元至100元,视频和语音则能挣到200元至500元。
此外,记者还加入了一个370多人的微信聊天群,发现不仅陪聊能赚钱,拉熟人做这行也能赚些“人头费”。这种通过群主—“师父”—徒弟的层级进行发展,又以“居家兼职挣钱”为幌子的聊天员事业,确实吸引到很多女性用户参与,并通过男性用户在平台充值消费完成变现,形成了一个闭环产业链。
按照业内人士的指点,记者找到了这家国内大型App软件的开发公司,两位项目经理对这条桃色产业链的赚钱“潜规则”深谙其道,声称这样的交友软件最重要的就是“砸人、砸渠道”。言外之意就是要多招“聊天员”,还要启用机器人回复,量“跑”起来,吸引更多男用户。
项目经理坦言,这类交友软件都会擦边,但是收益颇丰,利润率能达到300%-3000%,线上擦边并不能让男用户刷这么多钱,想赚大钱,必须将用户引到线下进行黄色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