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鸱吻上的仙鹤。
当然,除了这处细节中违反仙鹤生物构造的错误外,鸟类学家陈水华在《形理两全》中指出,画作中还有另外两处错误,“一是丹顶鹤次级和三级飞羽是黑色的,只有初级飞羽是白色,但徽宗却把次级飞羽也画成了白色;还有就是,丹顶鹤飞行时脖子是直的,图中却把鹤的脖子画弯了”。虽然挑出这种毫末错误多少有吹毛求疵之嫌,但将其施于宋徽宗身上却相当恰切,毕竟,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吹毛求疵的大师。
《瑞鹤图》中弯颈飞翔的仙鹤。
根据宋人笔记《画继》中的记载,一次他令画院众人描绘孔雀升高站在藤墩上的图画,所有人的画作无论如何“各极其思,华彩灿然”,得到的却只是徽宗一句“未也”的评价。愕然莫测的画师们在多日后面对皇帝依然不知自己犯了何等错误,直到此时,徽宗才告诉他们:“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而他们画的全是先举右脚。于是画师们纷纷为皇帝的明察秋毫而“骇服”。
连孔雀升高先举哪只脚爪都观察入微的皇帝,居然会在描绘他最喜爱的祥瑞灵禽仙鹤时犯下这样的错误,委实让人疑窦油然而生。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些疑问或许都可以得到解释,那便是徽宗皇帝本人或许根本没有见到这一奇景。
当这一仙鹤翱翔在宣德门上的奇景发生时,徽宗皇帝并不在下方延颈仰望的万千百姓中,而是面对百姓,端坐在城楼的御座之上——他和作为这一奇景的仙鹤一样,都是供百姓仰望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那飞翔在城楼之上梦幻般的碧青色夜空的丹顶仙鹤,以及掩映它们而升起的杏黄云雾,都是为了烘托这场大戏的核心主角——皇帝本人。
所以,如果仔细欣赏这幅被皇帝题为“瑞鹤”图的画作,就会发现,上面的仙鹤并非写实,而是范式化的描绘,弯着脖子飞行的仙鹤,可以从北朝隋唐以来的壁画中,到唐宋铸刻仙鹤飞翔纹样的铜镜银器中,都找到同样的范式形象——画家只是对这些旧有范式巧妙地进行排列组合,让这群在夜空中飞翔的仙鹤看起来充满了徘徊翱翔的动态,如果看得更加仔细,你会发现画面上左右飞翔的仙鹤,刚好组成了一个太极图的样式。
九原岗北齐墓壁画中的仙人骑鹤与《瑞鹤图》中的弯颈飞翔的仙鹤。
襄阳市博物馆藏天马仙鹤纹菱花镜(局部)中的半弯颈飞鹤与《瑞鹤图》中半弯颈飞鹤,很可能这种弯颈飞翔的仙鹤原本是用来表现仙人骑跨的坐骑,弯颈是为了方便仙人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