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追求自由,有自己想法的叛逆少女,周冬雨更喜欢《伯德小姐》中那位偏执保守,默默为家庭付出的母亲。(资料图/图)
周冬雨最喜欢的演员是郝蕾。她看过不少郝蕾的电影。“她在电影里生活。”周冬雨这样评价郝蕾的表演。
在曾国祥导演的《七月与安生》中,凭借“安生”一角,周冬雨成了最年轻的金马影后。拍戏时,周冬雨觉得痛快极了,能在电影里把自己没干过的事儿全干一遍,多爽。“这简直像是人生重新来过,给你有机会去体验另外一种活法。”
在张猛导演的《阳台上》中,周冬雨饰演一个安静的、智力不健全的“傻子”,这个角色与她过往的角色截然不同。她的戏份不多,只是特别出演,整个拍摄也很紧张,但周冬雨仍把它当成女主角来演。
“她说没拍过胶片作品,想做这样的尝试,就一拍即合。”张猛说,“我更喜欢周冬雨安静的那一面,很有电影质感。”
《阳台上》将成为周冬雨拍摄的第一部胶片电影,她的安静被导演张猛评价为“电影质感”。(资料图/图)
《喜欢你》里,顾胜男和男神终成眷属。但到了《后来的我们》里,林见清和方小晓最终还是一别两宽。
“拍戏的时候,刘若英教了我很多关于爱情的东西。如果前两年演这个片子,我可能不知道怎么演,因为我不了解爱情为什么这么拧巴,爱情不是能战胜一切吗?但拍完我学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以前不太理解的事,我接这个片子就是在对的时候,接对的戏。”
林见清和方小晓十年后在车里重逢那场戏,周冬雨的理解是,她不会哭,会冷静。但刘若英说:“你不是方小晓,方小晓在那里要哭。”最后,周冬雨演出了刘若英想要的感觉:红了眼眶,满脸酸楚。
周冬雨觉得,她一直是听导演的话的那种演员。她也深信,人活着,一定要活出自己的光芒。
在第53届金马奖获奖感言里,周冬雨首先感谢了带她进入电影行业的导演张艺谋。张艺谋时常告诉她“不要局限自己,各种戏都试一试”。
“所以我什么都想试一试,我不害怕什么。”周冬雨说。
“我什么都想试一试,我不怕什么。”(资料图/图)
在拍戏中更理解爱情
南方周末:《后来的我们》是刘若英首次当导演,也是你们的首次合作,合作的机缘是什么?
周冬雨:就是觉得她长得挺好看的。我跟她说我看完剧本了,其实我没看,见她的时候就觉得她眼睛特别漂亮,忽闪忽闪的,我说我考虑考虑,但其实我心里已经决定接了。
南方周末:《后来的我们》有多段哭戏,拍摄过程,刘若英和你有过交流吗?
周冬雨:她会给我发挥的空间,但又会掌控全局。有时候,她会让我自己演,演完之后她再帮我修一修,有时候她觉得我演得可以。有一场车里的哭戏,(两个主角)十年没见,要是我的话,可能会很冷静,就不哭了,但是若英说,因为我不是方小晓,方小晓在那里要哭。
南方周末:你演过挺多爱情题材影片,你怎么理解爱情?
周冬雨:我觉得自己不怎么理解爱情,就是一直在学习,但是还没有真正的认知,理解还不是太全面。因为我其实挺幼稚的。爱情这方面,你问我我也不能回答好。但通过《后来的我们》,我真的跟若英学到了很多关于爱情方面的东西。如果这个片子我前两年演,我可能也不知道怎么演,我真的不了解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我会觉得爱情不是能战胜一切吗?为什么小晓和见清就分开了,为什么见清的想象那么好,他还是倔强地走了,两个人这么相爱,到最后变成这种结果,我真的不理解。拍完这个电影,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爱情的一些想法,也理解了以前小孩的时候不太理解的东西,我接这个片子,就是在对的时候接对的戏。
南方周末:之前有关于《后来的我们》三观问题的讨论,你怎么理解“90后”的三观?
周冬雨:演员还是要跟着剧本走的,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剧本。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觉得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做自己。我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工作性质的不同,可能大家会多见到我们,所以还是要传递正能量。
即使出演了众多爱情电影,周冬雨认为自己仍然不懂爱情,却可以在拍戏中不断去学习。(资料图/图)
人性太复杂,我也不了解自己
南方周末:当年你演静秋红了之后,你生活上发生的一个巨大的改变是什么?你周围的人对你的态度有一个什么样的转变吗?
周冬雨:他们都会以为成名以后就会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很拽,当我还是以前那样的时候,他们就吓一跳,紧接着就习以为常了,觉得我还是个二百五。他们会经常担心我工作压力太大,说你不要再这么二了,都26了,马思纯也跟我说,要穿秋裤了,你是个女人,你要成熟起来,你都26了,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呀。现在,我也想成熟一点,想懂点事,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南方周末:出道到现在,有没有被外界批评和指责伤害过?
周冬雨:我这人记性不太好,可能太忙了,每天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通告的时间我都记不住,以前我觉得很难过的事情,到现在我都记不太清了。我不是一个记仇的人,就是源于我记性不好。我有时候都会觉得,是不是我跟常人的记忆力不太一样,我记忆力不好到让我害怕。我都有点想看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