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鳗的名字中有“鳗”这个字,但是从生物学分类上,电鳗和鳗鱼属于两个生物类别。刚才提到了,电鳗隶属于电鳗目裸背电鳗科,而鳗鱼隶属于鳗鲡目下的多种鱼类。之所以电鳗这种鱼类的名字中带有“鳗”这个字,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外形,长条的身形比较接近鳗鱼而已。
在非洲的尼罗河、查德湖、尼日河等淡水河湖中,也生活着一种放电的鱼类-电鲇(也叫电鲶、电猫),虽然形体上与电鳗差别较大,但是在生物学关系上,电鳗和电鲇的亲缘关系,要比鳗鱼近一些。

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可以放电的鱼类差不多有10多种,而电鳗是放电强度最大的一类,特别是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电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亚马逊电鳗共有三个种类,分别是普通电鳗、伏打电鳗和瓦氏电鳗,而伏打电鳗的放电强度最为突出,一次可以达到850伏特左右,而且每秒可以放电50次,*伤力非常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电鳗的身体结构为了能适应放电的需求,其内脏的各种器官,都集中分布在身体的前半部分,准确地说是集中在头部后面非常小的一段身躯之内,就连肛门都分布在这一区域(下巴上),这一点与其它鱼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头部及附近的区域、鱼鳍以外,鳗鱼的其它部位(大约占比80%)都可以用来发电。

其实,任何一种生物体,只要具备细胞结构,都能够释放生物电流,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的内外具有不同性质的电荷所造成,在细胞受到外部刺激感应时,膜外钠离子会通过相应的通道进入膜内,从而使细胞膜呈现规律性的电荷性质改变状态,从而产生电位差来传导生物电信号。只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生物体内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电位的改变不会呈现只朝某个方向传递电流的状态,因此形成不了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