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实词是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状态词、区别词。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
2、虚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30个实词
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
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
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
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同病相怜;愁潘病沈
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焉不察;静观默察
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班师回朝;枵腹终朝
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曾经沧海;曾几何时;曾母投杼;曾参*人
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因利乘便;有机可乘
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开诚布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
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清宫除道;安良除暴
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一辞莫赞;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死不辞;一面之辞;义不容辞;以文害辞;溢美之辞
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从长计议;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过从甚密;合从连横;三从四德;力不从心;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择善而从
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殆无孑遗;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锐不可当;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长歌当哭;对酒当歌;豺狼当道;快意当前;螳臂当车;一马当先;旗鼓相当;万夫不当
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分道扬镳;安贫乐道;问道于盲;师道尊严;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筑室道谋;津津乐道;里经叛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文以载道;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得不偿失;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进尺;得不偿失;得陇望蜀;得其三昧;得心应手;得天独厚;得鱼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难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满;傲睨得志;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无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非亲非故;非我族类;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万劫不复
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决一胜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
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盖棺论定;官盖如云;欲盖弥彰
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明知故犯;故步自封;故弄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平白无故
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顾此失彼;顾名思义;顾盼生姿;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君子固穷;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归心似箭;反璞归真;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田;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铩羽而归;众望所归
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17个重点虚词
一、 之
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
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七、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