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部族被大人檀石槐统一后,立庭于弹汗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东大青山地区),进入鲜卑部族建国的极盛时期,它向南不断进袭汉王朝边境郡县,向北打击丁零(今苏联贝加尔湖一带),向东袭击夫余(今黑龙江、吉林西部地区),向西攻击乌孙(今新疆西北部及其以西苏联之部分地区),占据了匈奴的绝大部分地区,东西1.2万多里,南北7000多里,成为汉代占据中国北方继匈奴而起最大的反汉王朝的割据势力。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秋七月,檀石槐率骑兵3000~4000人,入袭云中郡(今内蒙占托克托东北)。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鲜卑又入袭汉北部边郡,当年冬,汉王朝命使匈奴中郎将张奂率南匈奴军,出塞进击鲜卑军,斩首200人。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鲜卑军又入袭雁门郡,*吏民数百人,掠虏而去。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夏五月,鲜卑军骑兵1000多人,入袭辽东属国。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夏六月,鲜卑军数万骑兵与匈奴,乌桓军合兵入袭缘边九个郡,*掠吏民。汉王朝命张奂率军迎击,鲜卑遂退去。
汉王朝面对鲜卑檀石槐军不断的进袭,十分忧虑,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反击,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遂采取妥协政策,派特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并提出与其“和亲”。檀石槐自恃兵精将猛、国力强盛,回绝了汉王朝的要求,并继续派兵入袭汉边境郡县。檀石槐为统治其所占地区,乃效法匈奴旧制,将其疆域分为三个部分,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划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地区;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地区;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统领,檀石槐成为控制整个鲜卑的最高首领。
汉灵帝当政后,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每年都数次遭受鲜卑军的掠虏,*伤吏民不可胜救。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冬十二月,鲜卑军入袭北地郡(今宁夏吴忠)。北地太守夏育率匈奴休著屠各军迎战,将鲜卑军击败。夏育遂被任命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又接着以更大兵力入袭整个并州边郡。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鲜卑势力更进一步强盛,汉王朝北部边郡无力抗御其入袭。其后,鲜卑东西中三部不断向汉边郡进击,汉王朝一筹莫展。夏育上书建议说:“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朝廷经过廷议,未批准夏育的建议。
原护羌校尉田晏因判罪下狱,想待罪立功,于是,请中常侍王甫向汉灵帝讲情,愿率兵北征。灵帝决定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准备发兵征讨鲜卑,但朝中大臣大多都不同意,于是灵帝再召百官上朝相议。虽说以议郎蔡邕为首的一伙反对派,力主休战、退让,但汉灵帝最后还是决计出兵北进。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秋八月,汉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率1万多骑兵出高柳,田晏率1万多骑兵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曼,率南匈奴军1万多骑兵出雁门。各路大军出塞北进2000多里,以与鲜卑军作战。检石槐闻汉军来袭,遂命其东西中三部大人各率部众迎战,结果汉军皆大败,土卒被歼十分之七八。田晏、夏育、臧曼三将仅率数十名轻骑逃回,军实辎重全部丢弃。三将返回后,被槛车囚禁至京下狱。当年冬,鲜卑军再攻辽西郡。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冬,鲜卑军又袭酒泉邵(今甘肃酒泉),东汉王朝缘边诸州郡均听任鲜卑掠略,无力抵抗。
灵帝光和中年(约公元180年前后),檀石槐死去,其子和连代立。由于和连远不如其父檀石槐勇武,鲜卑势力逐渐衰落。以后和连在入袭北地郡时,被北地人射死,鲜卑内部出现争立王位的斗争,鲜卑势力更趋下降
赵苞拒鲜卑之战,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冬,鲜卑骑兵万余入侵辽西郡(治今辽宁义县西),太守赵苞率步骑兵2万迎战,大破鲜卑。
该次战斗中,赵苞派人回原籍所迎母亲及妻儿在柳城被鲜卑劫持,并载以击郡,要胁赵苞。
苞母大义凛然,苞在其“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的激励下英勇*敌,但苞母及妻儿被鲜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