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铁重,因为这是铁的尊严。
应该是铁重一些,因为人感受到的重量是基于压强的感觉,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感受就越重,而棉花是均匀贴在手上的,感受到的压强小的多,所以感觉就轻的多。
在默认环境为室温和1个标准大气压。在空气中,棉花体积较大,空气浮力就较大,尽管这种差距微乎其微,但也是存在。
普通人的观点当然是一样重。而从物理的角来说是棉花重,因为同样的一公斤棉花的体积大于一公斤铁的体积,在失去地球的吸引力的时候棉花就重。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体积大的空气中浮力就大,重量大于体积小的。
所以,失去地球引吸力时反之就小。
但是,从纯物理学的意义上来讲,两者都是一公斤,自然是一样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只是从人的感觉上来讲,直观感觉棉花会更轻一些,而铁就要重一些。这就是人的错觉,就像人们看见的太阳早上大中午小一样,可太阳的实际大小根本就没有发生变化。
棉花蓬松的外观就给人一种温柔、绵软、轻盈的感觉。而铁块瓷实、厚重的外观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所以,一公斤棉花是砸不死人的,你换一公斤铁试试。
网友二:我有过一次和母亲一起买棉花的经历。卖棉花的把棉花装入一个大塑料袋里,把塑料袋的口也熟练的扎上了,扔到秤上就开始了称重。
当时我脑子里就冒出了这个问题:买了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哪个重?
“公斤”是质量的单位,说棉花和铁哪个重又涉及到“重力”这个概念。质量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有时候经常搞混。买东西时称的一斤、二斤,看起来测量的是质量,但实际上是根据力所产生的效果测量出来的。
棉花的密度小于铁,称重时称的“一公斤”棉花其实只是对秤的压力和一公斤铁产生的压力一样大。
而棉花的体积大于铁的体积,故棉花受到的空气浮力会大于铁受到的浮力。
这样看,棉花的质量会比铁的质量多出一些。
既然棉花的质量大,我们平日里买到的“一公斤棉花”当然会比一公斤铁稍稍重一些。
网友三:这两个东西当然是一样重了,当然,这只能建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因为,在极少情况下物体的质量是会改变的(比如超光速运动),此种情况可以不用考虑。无论这个“公斤”换算成标准质量单位后有多少克,这个题目中的“公斤”都是指代的一个东西。那在同种情况下,二者自然是一样重了。
某个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来衡量,偶尔也会用重力来衡量。如果质量的数值和单位都是一致的,那便是一样重了。“斤”是我国的传统质量计量单位,但是,在不同的朝代,“斤”所对应的克数值是不一样的。
目前,则统一将两斤定义为一公斤即1000克。
其实,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重量一样,可体积却不一样。一公斤棉花的体积远远大于一公斤铁的体积。
而如果同时把二者从高空同一高度以同一速度抛下,那必然是一公斤的铁先落地,而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那就是一块落地。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想得全面一些。
理想环境中和现实环境中差异很大,假设的结果也很不一样。
网友四:不怕暴露我的年龄,在三十年前,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在我们老家农村,对小朋友的智力培训,是没有现在的一个苹果两个苹果的形象设计的,那个年代吃到苹果都非常难,尤其是在寒冰暴雪的冬天过年的时候。
所以,在农业方面以棉花为主导产业的华北平原地区,老百姓们的生活处处都会有棉花的影子。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隐形涵义,对于小朋友来讲会有一定的遮蔽性,也就是会想当然。
一是棉花给人的常规印象就是软软绵绵,没有什么重量的东西,而铁块是硬硬实实非常沉重的东西,这是常识性错觉。对于小孩来讲更是这样,至少我在小时候经常被害惨了。
二是这两个东西都是有限定词的,那就是一斤的重量,这个因素就很容易被忽略掉核心而被关注非重点信息。
所以,这就是在以棉花为主产区的华北平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儿童智力测验题。
那时候我经常被问住,好糗的。
网友五:这个问题最终沦为脑筋急转弯似的狂欢,其实挺可惜的。因为我们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探讨蛮多相关的知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一公斤”指的是一千克,这是一个质量单位。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要物体不变,那么它的质量就不会变。因此从质量角度出发,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质量自然是相等的。
但是实际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无法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通常情况下是通过测量物体的重力来发推物体的质量。在不考虑空气浮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重力恰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其实在地球不同的位置都不一样,但是在我们平时赶个集买个菜之类的是不会受影响的,可是国际贸易中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在考虑空气浮力的情况下,由于一公斤棉花的体积远远大于一公斤铁,因此所受到的浮力也会更大,所以我们端在手里,会感觉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更重一些。
因为一公斤铁和我一公斤棉花砸在人身上,当然是铁砸的后果更严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