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发明比空气重且自带动力的飞行器可是个热门项目,多少人豁出毕生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都未成功。
比如德国航天先驱奥托·李林塔尔,一生中搞了3000多次飞行实验,还在最后一次飞行实验中因飞机坠落而摔断脊柱,为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
连这样拼命的人都搞不出飞机来,很多科学家都对这事基本死心了。
就在莱特兄弟成功试飞前一个半月,当时的科学泰斗西蒙·纽科姆直接发文断言:任何重于空气的机械都不可能飞起来,即便能够成功起飞,也无法解决着陆问题。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莱特兄弟这两个身份既不出众,也不比其他探索者更努力的人最先发明了飞机呢?
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突破。
事实上,在莱特兄弟之前,发明家这个行当与科学的结合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紧密。
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中的大多数发明其实都是靠频繁实验、“草垛寻针”的方式获得的。
这种思路在飞机的发明上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航天先驱李林塔尔,直到人生的最后10年才开始系统研究空气动力学,并对自己的飞机做相应改进,而更多的探索者压根儿不懂什么动力学知识,只是凭经验和想象搞出一台飞行器就想上天,很多人第一次试飞时就摔死了。
与这些蛮*同行相比,莱特兄弟在着手设计飞机前,先是认真研读了19世纪初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爵士的理论,在彻底弄懂之后,再基于该理论着手设计飞机。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同时代所有设计中最不像鸟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正是这种基于客观理论而非主观臆想的设计思路,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超越了绝大多数同行。
更了不起的是,即便有了这样靠谱的设计,莱特兄弟依然没有草率地试飞:他们十分超前地想到了先打造一个风洞,并在其中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在风洞实验成熟后,才在自然环境下试飞。
这个思路又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并且大大降低了风险。
莱特兄弟的成功是很多“心灵鸡汤”喜欢引用的故事,人们喜欢强调他们的勤奋、勇敢、拼搏,但事实上,这些品格是同时代所有航天先驱的共性。
决定莱特兄弟成功的关键,其实是那些常为人所忽视的“小品格”:
勤奋之前的理性、勇敢之前的谨慎、拼搏之中的勤于思考。
作者:王昱,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第5期,原标题《莱特兄弟的思维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