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一把油纸伞,伞下看到的是她回眸的温柔,还是轻蹙娥眉的丁香般愁怨?如果过年漫步在毛坦厂镇的明清老街,制伞的桐油香气弥漫了老街的每个角落,数不清的、各式各色的油纸伞,仿佛在告诉人们:油纸伞承载着一份极为特殊的“六安记忆”。就像这里古老的年俗一样,油纸伞的传统工艺,永远是人们心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油纸伞曾为嫁娶婚俗礼仪必备品
提起六安的毛坦厂镇,人们都知晓坐落在此地的毛坦厂中学,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一座旅游城镇。
如今来到这里,和大部分其他乡镇一样,毛坦厂到处都是新建的现代建筑,住着许多外来学生和家长。但就在距离学校不远处,有一条百年历史的明清老街默默地躲在小镇的喧嚣背后。
老街是毛坦厂人对它的简称,又因为老街上的石路、房屋都多为明清时所建,所以又被称为明清老街。明清老街呈现东西走向,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群至今还保存完好,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能感受到浓厚的明清古韵。
走到老街中段的一个拐弯处,一抹鲜艳的红色与周围的青砖、灰瓦相比,显得十分亮眼,大红的油纸伞悬挂在门框上,映入过往人的眼帘,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这里就是六安大红袍油纸伞的技艺传承人徐修生的工作间“承古斋”。
“从14岁开始,我就跟着老一辈们在这里学习制作油纸伞了。”徐修生告诉记者,从他祖父那一辈开始,这间老屋就是伞店,名为“徐天元伞店”,至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后来徐修生继承了这个招牌,并把油纸伞技艺传承下来,“我现在做伞已经快70年了”。
“在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用油纸伞,大红色的油纸伞更是嫁娶婚俗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徐修生说在六安的传统习俗上,新娘出嫁下轿之后;孩子出生回家之后,都会用红色的油纸伞以作避邪之意,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注重这方面习俗,所以油纸伞也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10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不含金属材料
“制作一把油纸伞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所以即使最熟练的老手艺人,一天也只能制作一把油纸伞。”徐修生说,伞骨的制作是油纸伞的第一步,伞骨还有长骨、短骨之分,长骨负责撑起伞面,短骨便是负责撑起长骨。
制作伞骨,最重要的是保证每段伞骨都是相同大小与规格的,徐修生说这只能靠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油纸伞是纯手工的,长骨、短骨与伞顶的组装是需要用到卡位的。”徐修生说,伞骨不仅需要加工、钻孔,两边还需要控制厚度,伞顶做出的缝也需要控制好,不然两者就卡不到一块。徐修生说,“整个伞没有任何金属材料,全是木质。”
在伞骨用线全部组装好之后,就到最重要的环节,给伞面糊纸。“油纸伞用的都是皮纸,桑树皮的防水性最好。”徐修生说,买来皮纸后需要自己把它裁成扇形,一把油纸伞需要糊两层皮纸。而他糊纸用的粘合剂也不是胶水,而是用青柿子熬出来的汁,一种最自然的方法。
糊完纸之后,油纸伞制作算是完成了一半。徐修生说,大红袍油纸伞之所以是大红色,是用苦丁茶泡出的红汤来上色,最后还要熬制桐油,用桐油刷一遍伞面,做好收尾工作才能说制成了油纸伞,而其中所用的材料全都是天然的。
桐油的作用就是防水,之所以称之为油纸伞,就是因为桐油是件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纯天然的桐子熬制榨取的桐油,经过人工均匀涂抹在伞面上,就会加强伞面的柔韧性与防水性,在下雨天使用,经雨水淋后,就会形成一种天然的“包浆”效果。
“桐油的熬制是手工榨取,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成分,所以现做的油纸伞桐油味会比较重。新伞可以放到通风的地方晾上一段时间,气味就会慢慢散去,但对于人体是无害的。”徐修生说道。
制作工艺复杂,全国仅有四家油纸伞店
在徐修生的店里,记者随手打开一把油纸伞,大红色的伞面很是精致。“这种油纸伞就是六安传统大红袍油纸伞,接新娘就用这种伞。”徐修生说,全国目前有四家油纸伞店,四川、云南、江苏各有一家,安徽便是他家的承古斋。
徐修生说,大红袍是六安的风俗,整体都是大红色。“各地油纸伞的风格不同,但制作工艺大部分是相同的。”徐修生说,大红袍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更复杂,工具就包括十几把刀,两种钻孔和一种刨制伞架的无名工具。
“正是因为工艺繁琐,所以做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出去打工一天至少都能赚一两百块,做油纸伞还不如出去打工。”说到油纸伞的传承,徐修生显得很无奈,做油纸伞都养活不了自己,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学习制作,传承很艰难。
如今,年事已高的徐修生为了把油纸伞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召回身边学习制伞和打理店铺。
虽然说儿子和媳妇已经基本掌握了制伞工艺,但由于工序复杂等原因,全家一年的产量也仅有400多把,收入也不足两万元。这样的收入远远不如出去打工,所以店铺很难支撑下去。“没有外界的支持,大红袍油纸伞的传承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终点。”
徐修生说,“油纸伞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我对油纸伞还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它陪我走过了一辈子。所以,目前就抱着没事做的心态在维持这家伞店。”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即将消失的境地,当地政府已经将其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也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