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李月华
“三思而后行”是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三思”是指再三、反复考虑,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季文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后世认为,这一成就得益于他的“忍耐三思”,因为季文子凡事都想三次再做。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学着培养孩子忍耐三思的思维模式,培养其慎重行事的性格。
忍耐三思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相信大家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一群小蝌蚪误把金鱼、螃蟹、乌龟、鲶鱼当做自己的妈妈,正是在不断地寻找和仔细求证后,小蝌蚪们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给孩子讲过“狼外婆”的故事,告诫孩子不能轻易给陌生人开门。同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听到或看到的有真有假,学会不轻信,懂得“忍耐三思”,有助更好地分辨是非曲直。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告诫我们不要“轻听发言”,而人之所以会“轻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众心理。太多一时难以辨别真假的传言通过网络或他人之口传入耳中,当难以做出抉择时,往往会跟从多数人的意见。古有魏王因为集市三人言有虎而真认为有虎;如今信息碎片化时代,真假虚实掺杂,更要学会忍耐三思。孩子如果能做到“忍耐三思”,还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忍耐三思是一种做事的精神品格。很多事情都要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才能知道真相,在此之前,如果意气用事,最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三国时期,曹操因过于莽撞,没有完整的计划就去征讨江南,最后遭遇赤壁之败。一旦养成行事冲动鲁莽的性格,对孩子今后思维方式及为人处世都不利。因此,不论大事小事,家长都要教导孩子多思考,沉住气。
一方面,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听取不同意见,比如遇到事情,可以询问其他家庭成员或孩子的意见。对不同意见进行比较,容易更全面地认识事情真实的情况,帮孩子从小建立这种思维模式。
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假:首先对外界信息持存疑态度,然后克服从众心理,继而通过多方面的意见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教会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比简单地告诉其现成答案更有意义。▲
(本文指导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