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梨子的裂缝变得越来越多,最后直接分成了很多小块,里面的果肉变得越来越像椰子的颜色。
两分钟后,液氮挥发完,我们取出“冻梨”,发现它变得坚硬无比,用它敲击桌面,发出咚咚咚的巨响,和砖头有得一拼。
而梨子的表皮,基本还是黄色,并没有多少变化。
其实,这也证明了冻梨变黑的过程是一个很缓慢的酶促褐变反应,仅仅满足低温的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让酚类物质尽可能多地转变成醌类物质才可以。
由于液氮的温度实在是太低了,所以直接破坏了梨子的完整结构,在几分钟内就变得四分五裂。
当我们把这半个“冻梨”放在温水中融化时,我们发现梨漂浮在了水面上,仅仅在与水面接触的周围形成了一层冰。
当逐渐回温后,梨子变得软烂,并且因为果肉直接暴露在了空气中,所以被氧化成了褐色。
四个字:不可食用。
由于梨子没有比较耐冻的外皮保护,所以最后的冻梨翻车了,那么,如果换个外皮厚实的呢?
有请砂糖橘登场!同样的,当我们把砂糖橘用液氮浸泡后,发现砂糖橘也变硬变脆,但由于外皮比较厚实有韧性,所以并没有裂开,仍然保持完整。
从液氮中拿出的砂糖橘
而在逐渐回温后,砂糖橘的表皮又再次变软,剥开外皮后,里面的果肉看着和原本的没有多少区别,咬下去却有点冻梨的相似口感,沙沙糯糯的,甜度也会更高一些。
也就是说,利用液氮迅速冻结砂糖橘,在果皮比较紧实地保护着果肉的情况下,主要还是经历了可逆相变的物理变化,当逐渐回温后,大部分果肉还能变回原态,但有小部分的组织结构已经在极低温下被破坏,这就贡献出了最后类似于冰沙的口感。
总而言之,冻砂糖橘,大获成功!
最后,南方的朋友,肯定会问:所以,南方人到底怎么在家冻梨?答案:把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层,然后…...忘掉它!
(科普中国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