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诗见字相思,广为人知。《相思》这首诗是王维的一首五绝,是咏物寄情的名篇,流传甚广。
这首诗是王维思念友人李龟年所作,所以也作《相思子》或《江上赠李龟年》。当时乐圣李龟年因安史之乱而流落江南,王维因怀念昔日好友,故作此诗以抒心中情谊。
诗的前两句以红豆起诗,红豆生长于南国,也正是好友流落之地,第二句的设问很自然的将好友之间的亲密表现了出来。这种亲切感一则表达二人不会因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二则为三、四句中要表达的相思之情做了铺垫,使其流畅自然,上下顺承。
三、四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将相思之意巧妙又婉转的表达了出来:君且多采撷这相思之物罢,因为看见了它,就如看见了我一般。点明了“红豆”切“相思子”之意,这样就将自己的思眷情谊抒发的同时,同时告诉对方愿君多珍重双方深厚友情。
整首诗虽然抒情委婉,但是丝毫不影响此份情谊的深沉,反而绵长真诚,一气呵成,这也是这首诗名扬千古广为流传的原因。后来人们也用这首诗抒怀爱情相思之意,每每闻之,悠长深厚的眷念之感自然涌入心怀。
问题:如何评价王维的《相思》这首诗?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前言
这首《相思》是唐朝王维的写的一首绝句,作者通过咏物来表达对于友人的相思珍重之意。也是宫廷乐师喜欢歌唱的歌词。
一、几种版本
这首五言绝句又名《江上赠李龟年》,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第三句“多”字作“休”。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也有版本中,愿,写作赠: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看来这首诗真的有可能是王维专门写给李龟年的,而且也的确被宫廷乐师们作喜爱。
二、《云溪友议》的记载
据晚唐的范摅《云溪友议》记载:
龜年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贈君多綵擷,此物最相思。」又:「清風朗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鴈來時數附書。」此詞皆王右丞所製,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
安史之乱以后,“岐王宅里寻常见”的李龟年流离失所, 在湘中采访使宴席上给大家表演时,常常歌唱的就是王维的两首诗。
这篇文章里,愿,写作“赠公”,不知道后来怎么改成了“愿君”。
三、红豆到底是什么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这种红豆又名相思木,生于广东等南方地区。花期在3-6月,大约大约在9-10月结果。
(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有一篇写到海南文木:
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有曰相思木, 亦曰鸡翅木。
花秋开,白色,二三月荚枯子老如珊瑚珠,初黄,久则半红半黑,每树有子数斛。 秦晋间,妇女以为首饰。
马食之肥泽,谚曰:"马食相思,一夕ヰ肥。马食红豆,腾骧在厩。"其树多连理枝,故名相思。
唐诗:"红豆生南国。"又曰:"此物最相思。"邝露诗:"上林供御多红豆,费尽相思不见君。"唐时常以进御,以藏龙脑,香不消减。
看来屈大均对于名贵的木材很有研究,他介绍,红豆是相思木的果实,相思木是红木的一种,也叫做鸡翅木。
据陈嵘《分类学》,鸡翅木属红豆属(Ormosia),计约四十种。侯宽昭《广州植物志》则称共计在六十种 以上,我国产二十六种。在国家标准《红木》中,收录了3个树种为鸡翅木,其中就包括海南的这种相思木。
结束语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可能就是“秦晋间,妇女以为首饰”开始,红豆渐渐有了相思的寓意。在唐朝以前,好像没有见到关于红豆的用法,不知道是这些诗遗失了,还是从唐朝才开始有这种寓意。
王维是山水派诗人代表,又常常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想不到随手写下的一首小诗,却成为千百年来被用来吟咏爱情的名篇。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