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原因:
一:前人之述备矣 。
二: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具体景色,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没有对岳阳楼作详尽的描述,是因为他当时正在邓州的任所,根本就没见过重修后的岳阳楼。
不仅当时没见,就是此前此后,范仲淹都没有到过岳阳楼,更不用说见过洞庭湖了。
范仲淹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了解,仅仅是滕子京让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凭这些间接的材料,他怎么可能将重修岳阳楼这一盛事如实地记述下来呢?又他怎么可能将洞庭湖的壮丽景观真实地描划出来呢?
或许,装作到过洞庭湖的样子,凭空杜撰、照搬照套现成材料拼凑出一篇文章,对于一般人、一般应酬之作倒也未尝不可,但岳阳楼毕竟是天下名楼,滕子京毕竟是他的好友,更何况范仲淹毕竟是一代文章大师,为人之道,为文之道,都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在文章中,对岳阳楼和洞庭湖没有正面加以详细地描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难得好友盛情美意,大老远托人送诗画前来请他作记,他又不能一口回绝。但大文豪确实非常人可比,立刻脑洞大开,一句“前人之述备矣”绕开岳阳楼,避实就虚,另辟蹊径,于是才有了这篇名为《岳阳楼记》,却并不记岳阳楼而直抒胸臆的文不对题、名满天下的佳作了。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