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公历 4 月 4 日或 5 日。在现代,清明的主要意义是缅怀祖先、祭祀先人,同时也是一个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之情的节日。此外,清明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人们在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春耕春种等农事活动。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